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ngineering of building metal envelope system
JGJ/T 473-2019
备案号 J 2744-2019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2 0 年 3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19年 第208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 473-2019,自2020年3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www.mohurd.gov.cn)公开,并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7月30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2014]189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材料;5.建筑设计;6.结构设计;7.施工;8.质量验收;9.维护与维修。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号院,邮编:100044)。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苏州有限公司
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上海精锐金属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中建二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来实建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钢之杰钢结构建筑系统有限公司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鑫明光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雅百特科技有限公司
美联钢结构建筑系统(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多维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诚国际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思达建筑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亚泽新型屋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
欧文斯科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世锐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卓思建筑应用科技顾问(珠海)有限公司
天津飞宇幕墙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万事达建筑钢品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启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依工建筑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澳门金属结构协会
FM认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岳清瑞 蔡昭昀 尚华胜 吴耀华 林莉 黄唯 董彪 文双玲 周观根 杨志勇 李力 朱志远 钱方 柳澎 吕强 姚会来 郭景 唐文胜 朱勇军 束伟农 裴茂祥 张智勇 许金勇 苗泽献 徐飙 佘祖群 陈建辉 陈博彦 唐潮 王越 吴经德 应晓捷 林榕 张智 于昇 彭耀光 刘新华 郑云 高东飞 科望宁 魏峻峰 陈斌 何志坚 张继孝 何鹏飞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杨嗣信 应惠清 陈禄如 贺贤娟 周文连 阎琪 管小军 班广生 寇九贵 李英 陈海风 晁阳
1总则1 总则
1.0.1 为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用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 展开条文说明1.0.1 金属围护系统为建筑物隔绝室内外的装配式围护体系,包括屋面、墙面及底面(亦称为室外顶棚),金属围护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防风、防水、防雪、防火、防雷等,其他功能包括保温、隔热、隔声、装饰等,设计根据建筑功能和所处地域进行选择组合。
1.0.2 本标准适用于除冷库建筑外,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
1.0.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2 术语
2.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 building metal envelope system
采用压型金属板或金属面夹芯板作为屋面、墙面、底面系统的主要材料,通过支承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相连接,满足建筑外围护系统相应使用功能要求的装配式建筑围护体系。
▼ 展开条文说明2.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按部位分为屋面、墙面及底面(亦称为室外顶棚),在建筑中有时屋面、墙面及底面并没有明确界限,而是金属板连续铺设,因此界定屋面、墙面及底面区分界限见图1。屋面:外表面与水平夹角在0°到75°间为屋面;外墙:外表面与水平夹角在75°到105°间为外墙面;底面:外表面与水平夹角在105°到180°间为底面。此图仅作为建筑部位划分使用,当进行外围护系统防水设计时,应按建筑功能要求及本标准相关条款进行设计。
2.0.2 压型金属板 materials for profiled metal sheets
金属板经辊压冷弯或折弯,形成连续波形或其他截面的成型金属板。
2.0.3 金属面夹芯板 metalfaced sandwich panel
由双层金属面板和绝热芯材在生产线上复合而成的具有一定承载力的板材。
2.0.4 泛水板 flashing
金属板经折弯成型的用于围护系统泛水和收边的金属配件板。
2.0.5 持力板 structural support decking
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中,承受其他构件传递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结构构件上的受力板。
2.0.6 防水层 waterproof layer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构造中,铺设于金属面板内侧的防水卷材。
2.0.7 附加功能层 additional function layer
安装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之外的装饰层、光伏装置、绿化装置及检修设施等构造层。
▼ 展开条文说明2.0.7 附加功能层分类及示例见表1。
2.0.8 支承结构构件 substructure elements
支承结构构件包括墙梁、檩条、衬檩、持力板等,其除承受自重外,还承受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传递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至主体结构。
2.0.9 衬檩 lining purlin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中,在双层金属板之间起连接和支承作用的连续构件。
2.0.10 结构用紧固件 structural fixing fastener
将金属板、固定支架、持力板等受力构件固定在支承结构构件,并将荷载传递至支承结构构件的紧固件。
2.0.11 连接用紧固件 connective fixing fastener
用于金属板间、金属板与泛水板间等构造连接的紧固件。
2.0.12 固定支架 fixed clip
金属板与其固定、咬合或扣合并通过其将荷载传递至支承结构构件的连接件。
2.0.13 天沟 gutter
屋面上用于排除雨水的流水沟,其下部为室内空间。
2.0.14 檐沟 eaves gutter
屋面上用于排除雨水的流水沟,其下部为室外空间。
3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
3.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按附属于主体结构的外围护结构设计,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5年。
▼ 展开条文说明3.0.1 依据《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中关于设计使用年限分类规定确定。易于替换结构构件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系统内不易更换的建筑材料宜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使用年限相同。
3.0.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设计宜包括:构造层次设计、支承结构设计、抗风揭设计、防水及排水设计、保温隔热设计、防火设计、防雷设计、隔声和吸声设计、维护设施设计、附加功能层设计、细部构造设计等。
▼ 展开条文说明3.0.2 金属围护系统设计的内容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确定,具体设计时应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有的设计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支承结构设计、构造层次设计等,有些设计内容在具体项目中可能不涉及,例如附加功能层的连接及其构造设计等。因此不同的项目的金属围护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合理地选择设计内容与方式,使设计成果符合工程的实际需求,保证建筑的安全与使用功能。
3.0.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施工图深化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3.0.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设计专业性很强,技术要求较高,材料构造复杂,施工图阶段设计深度不能直接指导施工安装和后期维护保养,因此需要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进行深化设计。
3.0.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维护与保养。
3.0.5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环保、节能、安全等技术要求,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材料4.1 一般规定4 材料
4.1 一般规定
4.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材料选用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4.1.2 材料的耐久性应满足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4.1.3 金属材料应根据使用环境腐蚀性等级进行选择,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1.3 金属围护系统的使用环境腐蚀性等级见本标准附录A。
4.1.4 不相容的材料不应直接接触。
▼ 展开条文说明4.1.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内相接触的构件或材料应相容,以免产生电化学腐蚀。但在实际工程中,不可能完全避免,当存在不相容材料接触时,应在接触表面设置绝缘隔离措施。不同类型直接接触的金属或金属合金板间的相容性及上部金属屋面板雨水流至下部金属屋面板的影响参考表2和表3的说明。
4.2 压型金属板4.2 压型金属板
4.2.1 压型金属板可采用镀层或涂层钢板、铝合金板、不锈钢板、铜合金板、锌合金板等。
▼ 展开条文说明4.2.1 压型金属板可采用多种金属板材料,目前应用以钢板、铝合金板和不锈钢板为主。采用铜合金板时,铜合金板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的相关规定。如有可靠依据,也可采用其他金属板材料。
4.2.2 常用金属板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规定。
4.2.3 压型钢板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型钢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12754、《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和《冷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薄钢板》JG/T 378的规定。
2 压型钢板用钢材按屈服强度级别宜选用250MPa、350MPa级结构用钢。
3 压型钢板的厚度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外层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6mm,内层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5mm。
4 重要建筑宜采用彩色涂层钢板,基板宜采用热镀铝锌钢板;一般建筑可采用镀层钢板或彩色涂层钢板,基板可采用热镀铝锌钢板或热镀锌钢板。
5 压型钢板公称镀层重量应根据不同腐蚀性环境,按本标准附录A第A.0.2条确定;金属镀锌层在不同腐蚀性环境等级时腐蚀速率可按本标准附录A第A.0.3条确定。
6 压型钢板的涂层种类应根据不同环境腐蚀性程度进行确定,压型钢板涂层结构及厚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第C.0.1条确定,热镀锌钢板表面有机涂层相对使用寿命可按本标准附录A第A.0.4条确定。
7 穿孔压型钢板不宜在室外、潮湿或腐蚀性环境中使用,不宜用作持力板。
▼ 展开条文说明4.2.3 本条文对压型钢板材料提出了要求。3 建筑用压型钢板公称厚度为基板(含镀层)厚度,建筑用压型钢板公称厚度参照国家标准《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2008及《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的相关规定。当压型钢板厚度不满足本条要求时,应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设计要求。矮立边连接、锁扣连接钢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5mm。矮立边连接、锁扣连接示意见图2。4 钢板的镀层及涂层与使用寿命有关。重要建筑为安全要求等级高、有特殊使用要求、高层建筑、建筑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m2及有重要意义的民用建筑,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学校、医院、人员密集场所等。有腐蚀性环境的建筑物选用钢板时应提高其镀层和涂层的要求。
4.2.4 压型铝合金板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型铝合金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 319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3880和现行行业标准《铝及铝合金彩色涂层板、带材》YS/T 431的规定。
2 压型铝合金板用板材宜采用牌号为3×××系、5×××系铝合金,加工硬化状态为H24或H26的铝合金板。
3 压型铝合金板的厚度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且板材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9mm。
4 压型铝合金板的涂层种类应根据不同环境腐蚀性程度进行确定,压型铝合金板涂层结构及厚度可按本标准附录C第C.0.1条确定,铝合金板表面有机涂层相对使用寿命可按本标准附录A第A.0.5条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4.2.4 本条文对压型铝合金板材料提出了要求。2 在此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 50429,压型铝合金板材宜使用3×××系和5×××系的铝合金板。当有可靠依据时,也可采用其他牌号铝合金材料。3 建筑用压型铝合金板公称厚度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相关规定。当压型铝合金板厚度不满足本条的要求时,应提供可靠依据并满足设计要求。矮立边连接、锁扣连接铝合金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7mm。
4.2.5 压型不锈钢板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型不锈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和《建筑用不锈钢压型板》GB/T 36145的规定。
2 压型不锈钢板材牌号可采用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铁素体型钢。不锈钢牌号应按建筑重要性、环境腐蚀性等级和经济性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3 压型不锈钢板的厚度应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且板材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5mm。
4 压型不锈钢板表面加工类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的规定,不锈钢板表面宜采用2D、2B、2F、BA等表面加工类型,压型不锈钢板表面处理方式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条件确定。压型不锈钢板氧化膜的厚度与色泽的关系可按本标准附录C第C.0.2条确定,氧化着色不锈钢板宜采用奥氏体不锈钢。
▼ 展开条文说明4.2.5 本条文对压型不锈钢板材料提出了要求。2 本条建筑用压型不锈钢板牌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的相关内容。当不锈钢压型板需要采用焊接工艺处理时,不锈钢板含碳量不宜高于0.03%。3 建筑用不锈钢压型板厚度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不锈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410,并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欧洲标准《欧洲规范3.钢结构设计.第1-3部分:一般规定——冷弯构件和压型钢板补充规定》《Eurocode 3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General rules:Supplementary rules for cold-formed members and sheeting》EN 1993-1-3及《不锈钢.第1部分不锈钢的清单》《Stainless steels:Part1 List of stainless steels》EN 10088-1的相关内容。根据不同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在相同计算条件下,相同板型不同材质的压型板经过对比计算,Q235牌号0.5mm厚的压型板与0.55mm厚不锈钢压型板力学性能基本一致,可见压型不锈钢板与压型钢板性能差异不大。在此参考压型钢板厚度对压型不锈钢板的厚度进行规定。4 压型不锈钢板表面2D、2B、2F、BA表面加工类型分别为:①2D,表面均匀,呈亚光状;②2B,较2D表面光滑平直;③2F,为毛面,较2D表面更防眩,以达到屋面、墙面的防眩光要求;④BA,平滑、光亮、反光。
4.2.6 压型锌合金板材用锌合金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7mm。
▼ 展开条文说明4.2.6 锌合金板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中通常采用钛锌合金板,简称钛锌板。压型锌合金板可参考欧洲标准《锌及钛锌合金 原钛锌合金》《Zinc and zinc alloys:Primary zinc》EN 1179、《锌及钛锌合金 建筑用轧制平板材规范》 《Zinc and zinc alloys:Specification for rolled flat products for building》EN 988的相关规定。压型锌合金板的表面处理形式多为自然色和预钝化处理。当有涂层要求时,可参考欧洲标准《屋面金属板产品 锌板密支撑屋面产品规范》《Roofing products from metal sheet:Specification for fully supported roofing products of zinc sheet》EN 501、屋面金属板产品 铜和锌板自支撑屋面产品规范》《Roofing products from metal sheet:Specification for self supporting products of copper or zinc sheet》。锌合金板由于质软,应设置支承结构。应用于墙面系统时可使用0.7mm厚锌合金材料,考虑到墙面的视觉要求较高,一般建议厚度不宜小于0.8mm,以实现较好的外观效果。压型锌合金板用于内板时,可参考相关标准执行。
4.2.7 压型铜合金板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型铜合金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的规定,宜选用TP2、QSn4、H90牌号的铜及铜合金产品。
2 压型铜合金板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6mm。
▼ 展开条文说明4.2.7 本条文对压型铜合金板材提出了要求。1 目前国内常用的铜和铜合金材料牌号有TP2(俗称紫铜)、QSn4(俗称青铜)、H90(俗称黄铜),相关标准可参考欧洲标准《铜和铜合金 一般用途的板材、薄板材、带材和圆形材》《Copper and copper alloys:Plate,sheet,strip and circles for general purposes》EN-165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4.3 金属面夹芯板4.3 金属面夹芯板
4.3.1 金属面夹芯板应根据使用环境条件和设计要求合理选择金属板面材和芯材,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GB/T 2393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3.1 本节所述金属夹芯板为建筑外用围护系统夹芯板,不含用于建筑内部的夹芯板。
4.3.2 金属面夹芯板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面材可采用涂层钢板、铝合金板或不锈钢板等。
2 金属面板材质、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应符合本标准第4.2节的规定。
3 金属面板公称厚度应根据设计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3.2 根据市场调研和实际工程应用经验,目前国内常用金属面夹芯板面材为彩色涂层钢板、彩色涂层铝合金板及不锈钢板。当有可靠依据时,可采用其他材质金属板材。金属面夹芯板面板采用钢板用于屋面时,外层板最小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6mm,内层板最小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5mm;用于墙面时,外层板最小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5mm,内层板最小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4mm。
4.3.3 金属面板表面处理及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面板涂层种类、厚度及耐久年限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2 不锈钢板表面处理应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第4款的规定。
4.3.4 金属面夹芯板芯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芯材宜选用岩棉条、玻璃棉条。岩棉密度不应小于100kg/m3;玻璃棉密度不应小于64kg/m3。
2 岩棉的酸度系数不应小于1.6。
3 玻璃棉甲醛释放量不应大于1.5mg/L。
4 岩棉条、玻璃棉条纤维长度方向应垂直于板面。
4.3.5 金属面夹芯板粘结强度、传热系数、防火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GB/T 23932的规定。用于屋面外板时,金属面材应采用深压型面板,面板凹凸剖面最大高度不应小于35mm。
4.3.6 当金属面夹芯板用于底面围护系统时,金属面板及芯材等性能应通过计算或试验确定,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3.6 金属面夹芯板用于底面围护系统时,金属面板及芯材等性能应通过设计计算或实验确定,并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应区别于室内顶棚、吊顶。
4.4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隔汽层材料4.4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隔汽层材料
4.4.1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隔汽层材料的品种、规格、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4.4.2 防水层应采用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可采用表4.4.2中的材料种类,使用要求应符合表4.4.2的规定。当卷材采用机械固定及胶粘剂满粘施工方法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6的规定。
4.4.3 防水垫层可采用表4.4.3中的材料种类,使用要求应符合表4.4.3的规定。当防水垫层材料采用膜材且屋面坡度小于20%时,其不透水性不应小于2.0m水柱/2h。
▼ 展开条文说明4.4.3 防水垫层是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构造中铺设于金属面板下部起辅助防水功能的构造层。由于膜类材料不属于防水材料,不具有防水功能,只有一定挡水和排水作用,因此作为防水垫层使用时,屋面应具有一定排水坡度,将水及时排走。
4.4.4 透汽层材料可采用透汽膜或反射型透汽膜,材料产品规格不应小于50g/m2,主要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汽防水垫层》JC/T 2291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4.4 透汽层铺设在绝热层外侧,对绝热层起挡水、透汽作用。当有少部分水进入绝热材料时,在有条件的工况下,可使水蒸发并透出绝热层。
4.4.5 隔汽层材料可采用聚乙烯膜、聚丙烯膜、复合聚丙烯膜、防水卷材等,隔汽材料水蒸气透过量不应大于25g/(m2·24h)。
▼ 展开条文说明4.4.5 金属围护系统中隔汽层的使用,可以阻止空气中水汽向围护结构内渗透,有效保证绝热材料的热工性能,水蒸气透过量是其重要指标,故对水蒸气透过量做出了规定,并应达到合理的抗老化和抗撕裂性能。隔汽材料的厚度参照表4进行选择。
4.4.6 贴临外层金属面板设置的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材料的耐热老化性和耐热性应根据使用环境条件提高技术性能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4.6 屋面金属板吸收太阳辐射热,造成屋面板夏季温度高,能达到70℃以上,而屋面板下的空间一般是相对封闭的空间,因此屋面板的高温致使其下部空间保持较高温度,对其下侧设置的防水材料影响很大,材料的耐热老化性和耐热性等技术性能的要求应提高。
4.5 绝热材料4.5 绝热材料
4.5.1 绝热材料的规格、密度、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绝热材料 性能选定指南》GB/T 17369的规定。
4.5.2 绝热材料宜采用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的玻璃棉、岩棉、泡沫玻璃。
4.5.3 绝热材料宜采用憎水性材料或不易受潮、吸湿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4.5.3 金属围护系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雨水渗漏或者水汽渗透现象,对建筑热工性能产生影响,且绝热材料应确保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对金属围护系统中的金属构件产生腐蚀,否则将会缩短金属围护系统的使用寿命,影响建筑正常使用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4.5.4 玻璃棉制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绝热用玻璃棉制品》GB/T 17795规定,表观密度不应小于12kg/m3,其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第E.0.1条的规定。
4.5.5 岩棉制品的性能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岩棉制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 19686的规定,表观密度不宜小于100kg/m3,其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第E.0.2条的规定。当采用机械固定方式施工时,卷材下部岩棉绝热材料其他性能应符合表4.5.5的规定。
2 卷材下岩棉采用单层铺设时,压缩强度不应小于60kPa;当采用多层铺设时,每层压缩强度不应小于30kPa,与防水层直接接触的岩棉,压缩强度不应小于60kPa。
3 在500N的点荷载作用下,变形量不应大于5mm。
4.5.6 墙面用玻璃棉材料应采用带贴面制品。
▼ 展开条文说明4.5.6 墙面用玻璃棉制品增加贴面,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玻璃棉的整体抗拉强度,另一方面有贴面的玻璃棉制品便于施工安装,有利于保证质量。
4.5.7 泡沫玻璃应选用现行行业标准《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中Ⅰ型材料,其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本标准附录E第E.0.3条的规定。
4.6 支承结构构件4.6 支承结构构件
4.6.1 采用钢材的支承结构构件,其钢材牌号和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 700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持力板采用镀层钢板时,其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75mm,其材料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4.2节规定。
2 衬檩厚度不宜小于2.5mm,钢材牌号宜采用Q235和Q345。
▼ 展开条文说明4.6.1 根据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第6.3.1条规定,计算自攻螺钉在基材中的受拉承载力时,钉杆的圆柱状螺纹部分钻入基材中的深度,应大于0.9mm。但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当持力板为压型钢板时,其公称厚度不应小于0.75mm,不能采用上述理论进行计算时,应通过可靠的计算或实验确定自攻螺钉的连接受力。
4.6.2 支承结构构件用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应采取有效的防腐处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支承结构构件采用热浸镀锌防腐蚀处理时,镀层厚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3912的规定,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
2 当支承结构构件采用镀锌板材(带材)冷弯成型时,双面镀锌量不应小于275g/m2,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4.6.3 采用铝合金材料的支承结构构件,其型材壁厚不应小于2.5mm,宜采用5×××系列和6×××系列铝合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GB 5237.1的规定。
4.6.4 支承结构构件用铝合金表面可采用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粉末喷涂或氟碳漆喷涂等处理方式,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4.7 固定支架及紧固件4.7 固定支架及紧固件
4.7.1 固定支架及紧固件的技术参数及性能应满足被锁固物设计使用年限和安全标准的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7.1 固定支架及紧固件的技术参数及性能包括:材质、规格、表面处理方式、技术性能等。
4.7.2 钢质固定支架表面应采用镀层方式进行防腐处理,其使用年限不应小于被固定金属板的使用年限。
4.7.3 碳钢固定支架钢材牌号宜为Q345;不锈钢固定支架钢材牌号宜为奥氏体不锈钢06Cr19Ni10(SUS304)或022Cr17Ni12Mo2(SUS316L),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和耐热钢 牌号及化学成分》GB/T 20878的规定;铝合金固定支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GB 5237.1的规定,材质宜采用6061/T6型。
4.7.4 檩条连接用螺栓可采用碳钢或不锈钢材质,螺栓性能等级不应低于4.8级,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紧固件机械性能》GB/T 3098的规定。
4.7.5 金属围护系统构件连接应根据使用部位和连接要求选用相应的紧固件。
▼ 展开条文说明4.7.5 不同紧固件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特点,金属围护系统中构件的连接应根据其使用部位和连接要求选用相应的紧固件。从结构性能区分,将金属板、固定支架、持力板等受力构件固定在持力板或支承结构构件,并将荷载传递至支承结构构件的部位和连接应采用结构用紧固件。结构用紧固件包括螺栓、自攻螺钉、射钉、铆钉等。用于金属板间,金属板与泛水板间等构造连接,不承受较大荷载作用的部位和连接应采用连接用紧固件。连接用紧固件包括自攻螺钉、铆钉等。防水卷材系统的固定需采用专用紧固件。将绝热层、防水卷材固定在持力板上的专用自攻螺钉,其钻尾和丝扣是专门设计的,不能用普通结构自攻螺钉替代。其连接强度与持力板的材质、厚度及自攻螺钉的连接角度、部位和自攻螺钉的直径等有关,使用时应有相应设计说明;对此,生产厂家或施工单位需提供具体方案和计算书,现场施工前应进行拉拔试验以确保锚固的可靠性。选用紧固件时还应根据使用部位,区分是否具有防水及耐久性和耐腐蚀性能的要求。外露有防水要求的紧固件,需带有三元乙丙(EPDM)等橡胶垫,不可使用无防水垫或仅带有普通塑料垫的紧固件。无防水要求时,可使用普通紧固件。
4.7.6 紧固件材质及涂镀层应根据使用部位、使用环境和使用年限要求进行选择。
▼ 展开条文说明4.7.6 不同材质及涂镀层的紧固件,其耐腐蚀性和耐久性存在较大差异,选用时应根据使用部位、使用环境和使用年限要求进行选择。紧固件材质及涂镀层选用可参考表5的规定。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4.8 密封材料4.8 密封材料
4.8.1 密封材料应包括封堵材料和粘结材料,并应根据使用部位、使用环境和功能要求选用。
▼ 展开条文说明4.8.1 封堵材料主要指与金属板及其他构件匹配的各种堵头、盖片等材料,设置于压型板波谷或波峰间,或屋脊、檐口、出屋面构件、门窗洞孔等部位。粘结材料,用于金属板之间、金属板与封堵材料之间、金属板与收边之间的间隙密闭以及其他构造层的收边搭接处的防水密封。不同部位的密封材料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包括孔洞封闭、防水密封或气密密封等,应根据相应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选用。
4.8.2 封堵材料宜采用工厂预制产品,其规格、材质和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8.2 预制封堵材料的使用寿命宜与封堵部位(压型)金属板的使用寿命相当。
4.8.3 暴露于室外环境及自然光下的密封材料,应满足防紫外线和耐老化要求。
4.8.4 粘结材料的耐候性、弹性、强度等性能指标应满足使用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8.4 金属围护系统构造层次复杂,使用粘结材料的部位较多,应根据具体要求选择粘结材料的种类。
4.8.5 金属板接缝、搭接等非暴露处宜采用丁基密封胶带,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JC/T 94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8.5 丁基密封胶(带)的性能特性主要表现在:不固化,粘结强度、抗拉强度高,弹性、延伸性能好;对于界面形变和开裂适应性强,具有极强的动态扭变适应性,追随性强;防水性、密封性、耐低温性能极佳;具有优良的耐化学性和耐腐蚀性;防油、防潮性能好;断裂伸长率能达到600%,质保年限较长。丁基密封胶的弱点在于其粘结力不足,不能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只能应用于屋面板接缝、搭接等非暴露处,通过机械外力压紧后发挥其长期防水作用。另外,由于金属屋面在烈日下温度高达70℃以上,合格的丁基密封胶必需能够在长期高温环境下无流淌。
4.8.6 洞口、收边、搭接等暴露处应采用耐候型建筑密封胶。当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时,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铜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GB/T 14683的规定;当采用聚氨酯建筑密封胶时,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 48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8.6 聚氨酯密封胶的主要性能特性表现在:在金属与金属、金属与混凝土等不同基材间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抗撕裂性和耐磨性好。改性硅酮密封胶具有优异的耐候性的同时,与基层粘结良好;具有抗紫外线、抗酸碱和抗有机溶剂腐蚀的性能。聚氨酯和改性硅酮密封胶可修补性好,新旧胶之间有非常好的粘结性;模量低,弹性变形能力大,质保年限较长。
4.8.7 聚氨酯泡沫填缝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JC 936的规定。
4.9 其他材料4.9 其他材料
4.9.1 泛水板宜采用与压型金属板相同的材质。
4.9.2 天(檐)沟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檐)沟板材料可选用镀锌钢板、不锈钢板、铝合金板,檐沟还可采用彩色涂层钢板。
2 当天(檐)沟板采用涂层钢板、镀锌钢板时,应符合本标准第4.2.3条的规定,使用铝合金板时应符合本标准第4.2.4条的规定,使用不锈钢板时应符合本标准第4.2.5条的规定。
3 金属檐沟板材厚度不宜小于金属屋面板厚度;金属天沟板材厚度应根据天沟形式进行结构计算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4.9.2 本条对金属屋面天(檐)沟材料提出了要求。 1 建筑金属屋面用天(檐)沟板可采用多种金属板材料,镀锌钢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用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YB/T 4457及《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GB/T 2518的相关规定,彩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12754的相关规定,不锈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冷轧钢板及钢带》GB/T 3280的相关规定,铝合金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铝及铝合金彩色涂层板、带材》YS/T 43l的相关规定。不锈钢板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的相关规定。檐沟可以采用与金属屋面板相同材质、厚度的金属板,天沟破坏、渗漏,将影响建筑使用,且难以修补,应采用较好耐腐性的天沟板材料或做好天沟板的防腐措施,并做好接缝处的防水处理。
4.9.3 金属屋面用钢丝网不应作为构造层的支承层,并应符合表4.9.3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4.9.3 绝热层下不采用压型金属板作为底板时,可采用钢丝网承托保温棉。钢丝网可采用不锈钢、镀锌或涂塑碳钢,钢丝直径应考虑所在环境对材料的腐蚀作用并不宜小于1.5mm。钢丝网目距不宜大于300mm。
4.9.4 防水卷材粘贴基板可采用纤维水泥板或纤维增强硅酸钙板。纤维水泥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纤维水泥平板 第1部分: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 412.1的要求。纤维增强硅酸钙板应选用无石棉产品,并应符合《纤维增强硅酸钙板 第1部分:无石棉硅酸钙板》JC/T 564.1的要求。用于粘结卷材用基板时,厚度不应小于6mm。
4.9.5 防坠落设施应具有安全性能检测报告,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4.9.5 建筑金属屋面用防坠落设施挂点装置宜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坠落防护挂点装置》GB 30862。防坠落设施作为重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应具有可靠性,应由相关资质单位提供安全性能检测后方可使用。
4.9.6 金属板板肋夹具宜采用成型铝合金制品或成型不锈钢制品。成型铝合金夹具型材壁厚应通过计算或实验确定,且不应小于2.5mm,宜采用5×××系列和6×××系列铝合金,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GB 5237.1的规定;成型不锈钢夹具材质宜采用022Cr17Ni12Mo2(SUS 316L)牌号不锈钢。
▼ 展开条文说明4.9.6 金属围护系统用外板紧固夹具采用成型铝合金制品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GB 5237.1、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2部分:阳极氧化型材》GB 5237.2、《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GB/T 6892及《铝及铝合金挤压型材尺寸偏差》GB/T 14846的相关规定,采用成型不锈钢制品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不锈钢建筑型材》JG/T 73的相关规定。
5建筑设计5.1 一般规定5 建筑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设计应根据气候条件、建筑等级、使用功能、建筑造型、节能环保、施工技术等要求,进行系统选择与构造层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5.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保证功能、优选用材、合理构造、防排结合、美观耐用”的原则。金属围护系统的设计分为金属围护系统建筑设计和金属围护系统施工图深化设计两个阶段。建筑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金属围护系统性能要求、设计范围、建筑造型、构造、材料、颜色、协调边界关系、工程造价等。施工图深化设计容包括:确定板型、编制排板图、异形件形状及尺寸、连接方式、各构造层的铺设及连接要求、节点处理等,要具备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满足建筑设计性能及外观要求。
5.1.2 当设置穿出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设施时,其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交界处应满足防渗漏、防热桥、防结露、防火等性能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5.1.2 金属围护系统作为建筑的外围护系统,除了承担密闭、抗风、防水、节能等基本功能外,根据建筑要求,还承担采光、通风、排烟、泄爆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会要求在金属围护系统中增加其他设施或构造,不可避免地会对金属围护系统的整体性进行破坏。这些设施与金属围护系统的交界处是系统防水、抗风、节能等的薄弱点,设计时要尤为关注及合理设计。
5.2 系统设计5.2 系统设计
5.2.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不同部位的构造设计应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并应便于施工。
5.2.2 金属屋面系统构造选用应符合表5.2.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5.2.2 金属屋面系统应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功能要求、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构造设计。屋面应重点进行防雨雪、防渗漏、抗风揭系统设计。隔汽层是阻滞水蒸气进入绝热材料的构造层。 全焊接金属板系统包括外层金属板、泛水板及天沟系统,是通过焊接后使系统达到整体防水性能,在金属板接缝处积水漫过也不会发生水渗漏的情况。
5.2.3 金属外墙系统构造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5.2.3 金属外墙系统应重点根据建筑性质、外观要求进行设计。透汽层是能让水蒸气透过并同时具有一定挡水功能的构造层。
5.2.4 金属底面系统构造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5.2.4 金属底面系统应重点考虑连接安全及抗风性能。
5.3 防排水设计5.3 防排水设计
5.3.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排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水设计应根据建筑物使用性质、重要程度、区域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合理选择材料、板型和构造。
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具有排水功能,采用防排结合方式阻止外部水侵入围护系统内部和建筑内部。
3 当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屋面、外墙及底面表面连续设置时,较高防水部位的防排水构造层应延续并覆盖到较低防水部位。
▼ 展开条文说明5.3.1 本条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排水设计提出了要求。3 当建筑造型难以区别屋面、墙面、底面的明确分界时,在防水构造上,应满足相邻部位的高等级防水要求。如屋面与外墙无界限过渡时,墙面应按屋面的防水等级设置,或屋面防水延伸到墙面一部分,确保外围护系统的整体防水性能。
5.3.2 金属屋面防水等级和构造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5.3.2 防水性能是金属屋面的重要指标,本条规定了防水等级与防水构造的要求。屋面工程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重要程度、地域环境、和适用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合理选择材料、板型和构造层次。外层金属板属于构造排水层,防水等级与构造层的设置有关。金属屋面的防水等级按构造不同分为三级。主体材料的耐久年限不应低于防水设计使用年限。
5.3.3 屋面防排水设计应确定屋面防水等级、防水构造、屋面坡度、金属板板型、细部构造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屋面宜采用波高大于50mm的板型,屋面坡度不应小于5%;在粉尘环境中屋面坡度不应小于10%;当屋面板波高小于30mm时,屋面坡度不应小于45%;全焊接屋面坡度不应小于2%。
2 屋面外层金属板在长度方向进行搭接时,搭接处板肋的连接应可靠。
3 屋面采光窗、出屋面孔洞及构件应进行防水处理,宜采用柔性泛水构造。
5.3.4 屋面应进行排水设计,排水设计应包括雨水量计算、屋面排水组织、天(檐)沟、水落口设置等,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雨水量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5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2)重要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总排水能力不应小于100年重现期的雨水量。
2 屋面排水宜采用有组织排水,高跨屋面雨水不宜直接排放到低跨金属屋面上,天沟水落口应设防止堵塞的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5.3.4 金属板屋面区别于混凝土建筑,屋面板存在大量搭接缝隙,屋面板与天沟交界处通常为构造排水,因此在考虑屋面排水能力时,应按最大降雨量进行设计,不允许雨水积水超过构造缝隙。
5.3.5 天(檐)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天沟的防水设计使用年限与屋面的防水设计使用年限应一致,屋面与天沟交界处应具有防水功能。
2 天(檐)沟断面宽度和积水深度应根据建筑物汇水面积及当地雨水量进行计算,天沟有效深度不应小于250mm。金属天沟宜找坡。当设置虹吸雨排系统时,雨水斗处应设置集水装置。
3 天(檐)沟应做溢水设计,溢流口或溢流系统应设置在溢水时雨水能通畅流达的场所;当较长天(檐)沟采用分段排水时,每段均应设置溢水设施。
4 天沟应设置伸缩缝。顺直天沟连续长度不宜大于30m。非顺直天沟应根据计算确定,连续长度不宜大于20m。主体结构变形缝处应设置天(檐)沟伸缩缝。
5 金属板天(檐)沟应有防腐措施。天(檐)沟板宜采用不锈钢板或镀锌钢板。天(檐)沟现场焊接后应有防锈防腐措施。
6 天沟处绝热层设置应根据建筑热工要求进行设计。
7 金属板檐沟与建筑主体应有可靠连接。
▼ 展开条文说明5.3.5 本条对天(檐)沟设计提出了要求。 2 虹吸排水需要在雨水斗处保证一定积水深度,在雨水量较小或天沟坡度太大不利集水时,可在雨水斗处设置集水槽。
5.3.6 外墙宜设整体防水构造。当有保温、隔热功能要求时,应在外墙金属板与绝热材料间设置透汽层。
5.3.7 当屋面板与外墙板连续设置时,宜在屋面与外墙交界处设置天沟。当外墙板与底面板连续设置时,宜在交界部位设置截水或滴水构造。
5.3.8 当底面系统下部为水体或绿化时,宜在金属板内侧设置隔绝水蒸气的构造层。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5.4 热工设计5.4 热工设计
5.4.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热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应满足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
2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规定。工业建筑可按民用建筑热工分区,热工设计要求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3 热工设计应包括围护系统保温、隔热、防潮等性能设计。
5.4.2 应根据地区气候特点,确定建筑物各部位传热系数、选择构造层次及绝热材料种类,通过热工计算确定绝热材料厚度。
5.4.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传热系数应为平均传热系数。
▼ 展开条文说明5.4.3 金属围护系统中檩条、墙梁数量多,在构造上均为热桥,对围护系统传热系数影响较大。另外也应综合考虑建筑其他部位的热桥,因此在进行节能计算时,应采用考虑了热桥影响后的围护系统平均传热系数。
5.4.4 檩条、墙梁、屋面与外墙交界处,外墙与底面或地面交界处,外墙转角、门窗洞口、变形缝、固定支架与檩条连接处等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并应采取防热桥措施。绝热材料应连续设置,材料拼接处应连接紧密。
▼ 展开条文说明5.4.4 绝热层材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分层错缝铺设。
5.4.5 根据使用条件和不同气候分区,绝热层应有防风、防水、防潮的保护措施。宜在绝热层靠室外侧设置防风、透汽层。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室内侧及在其他气候区水蒸气较多一侧应设置隔汽层,隔汽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隔汽层选用应符合本标准第4.4节的要求。
2 隔汽层应连续铺设,不同部位交界时应有连续搭接的措施。
3 隔汽层搭接缝应满粘,其搭接宽度不应小于80mm。
4 穿过隔汽层的管线及构件周围应封严,转角处应无折损。
5 当绝热材料为泡沫玻璃时,可不设隔汽层。
▼ 展开条文说明5.4.5 金属围护系统中的绝热材料多为纤维类材料,绝热层性能主要依靠纤维材料中的稳定空气层产生的热阻,当绝热层内空气受风影响,产生流动,会降低绝热层的保温作用;绝热层如进水、受潮,也会使绝热层功能降低或失效。因此应采用有效的防风、防水、防潮的构造。
5.4.6 热工计算时,冷凝界面的位置应设置在绝热层内部,绝热层应有隔绝水汽进入的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5.4.6 绝热层设置在金属板间,表面如产生冷凝水会对空腔内金属构件造成腐蚀。当绝热层内部保持干燥,而把产生冷凝的界面设置在绝热层中,就不会在绝热层表面产生冷凝水。
5.4.7 处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及高温高湿环境的建筑采用金属围护系统时,应有防结露措施。
5.4.8 严寒和寒冷地区天沟绝热层宜设置在天沟外侧,安装时绝热层铺没应连续、密实。
▼ 展开条文说明5.4.8 天沟处的保温通常由于构造原因比较薄弱,严寒和寒冷地区要有防热桥构造措施。绝热层放置在天沟板外侧,可有效减少热桥。同时须保证天沟防水层功效,避免因防水层出现问题而影响保温功能。
5.5 防火设计5.5 防火设计
5.5.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规定。
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满足建筑相应构件耐火等级的要求。
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附加功能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当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外墙装饰层可采用B1级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5.5.1 本条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火设计提出了要求。 2 不同耐火等级的建筑对构件有不同的要求,为满足系统协调性及经济性的原则,金属围护系统需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要求进行设计。 3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要求,“由于在建筑外墙上采用可燃性装饰材料导致外墙面发生火灾的事故屡次发生,这类火灾往往会从外立面蔓延至多个楼层,造成了严重的火灾危害”,而金属围护系统往往底面、外墙及屋面是个连续面,因此本条将金属屋面系统、外墙系统及金属底面系统均作此要求。
5.5.2 金属屋面系统的防火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金属屋面与金属外墙为连续面,且设置有非A级的绝热材料时,应在屋面与外墙的交界处设置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防火隔离带。
2 金属屋面与防火分隔构件交界处应进行防火构造封堵;当设置有绝热层时,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5.5.2 本条对金属屋面系统的防火提出了要求。 1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2018年版)的要求,“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绝热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制定本条文。 2 通常金属屋面系统下部结构形式有网架、桁架等形式,其下部竖向防火分隔构件需穿过结构构件与屋面系统交界处,为有效控制火势和烟气蔓延,交界处的缝隙应进行防火构造封堵。竖向防火分隔构件通常包括防火墙、疏散楼梯及前室隔墙、疏散走道隔墙、管道井隔墙等。
5.5.3 对金属外墙系统内部连续空腔和内墙板与室内防火隔墙及楼板的间隙,应采用A级不燃材料进行封堵,并应满足相应耐火极限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5.5.3 因金属外墙系统与主防火墙或防火隔墙、楼板之间存在贯通的空腔,在火灾时会产生烟囱效应,如不采取一定的分隔措施,会加剧火势在水平和竖向的迅速蔓延,导致建筑整体着火,难以实施扑救。
5.5.4 当金属底面系统与金属外墙系统为连续面时,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绝热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5.5.4 金属底面系统中虽然表面金属是不燃材料,但往往底面与墙面呈连续形态。若内部绝热为非A级材料,容易引起火灾进而导致火势蔓延,故对金属底面系统的绝热材料作此规定。
5.6 防冰雪设计5.6 防冰雪设计
5.6.1 金属屋面系统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规定的建筑气候区划进行相应的防冰雪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依据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向当地气象局取得相应的25年、50年、100年一遇的最大降雪量作为设计依据。
2 处于第Ⅰ建筑气候区、第Ⅵ建筑气候区、第Ⅶ建筑气候区内的甲类、乙类建筑应进行防冰雪专项论证。
3 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将防冰雪设计进行专项表述,各专业设计说明中应明确屋面的防冰雪堆积、除冰雪、防冰雪坠落等措施,施工图阶段设计图纸中应明确表达相关内容的具体实施方式及构造。
▼ 展开条文说明5.6.1 本条对金属屋面系统防冰雪设计提出了要求。 2 甲类、乙类建筑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执行。当需采用时,金属屋面的坡度应尽可能增大,并加强防冰雪技术措施。
5.6.2 金属屋面系统防冰雪堆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突出金属屋面的烟囱、天窗、排气孔、避雷针等构件应采用构造加强措施。
2 处于第Ⅰ建筑气候区、第Ⅵ建筑气候区、第Ⅶ建筑气候区的抗震设防甲类、乙类建筑,宜设置可视化屋面监控系统,宜同时设置监控报警设施。
3 严寒和寒冷及多雪地区实体女儿墙设计应进行雪荷载水平压力计算。
4 屋面外层金属板波高及连接方式应满足冬季冰雪冻融及排水要求。
▼ 展开条文说明5.6.2 本条对金属屋面系统防冰雪堆积设计提出了要求。 3 严寒和寒冷多雪地区积雪较大,有女儿墙时,由于风的作用,会使雪在女儿墙处聚集,致使局部雪荷载超过设计值而导致建筑物破坏。 4 应考虑屋面积雪及积雪冻融对金属屋面毛细渗水的影响。
5.6.3 金属屋面除冰雪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处于第Ⅰ建筑气候区、第Ⅱ建筑气候区、第Ⅵ建筑气候区、第Ⅶ建筑气候区内的金属屋面系统应进行除冰雪设计。
2 屋面上人孔应设置机械开启设施及融雪设施。
3 屋面宜设置用于人工除雪的安全通道。
4 宜设置永久性融冰除雪设施,并宜与屋面监控系统联动,应形成报警、除冰雪一体化系统。
5 天沟可设置融冰雪设施。
▼ 展开条文说明5.6.3 本条对金属屋面除冰雪设计提出了要求。 2 避免超设计限值或冰雪冻结导致的无法开启情况。 3 安全通道应考虑屋面堆积冰雪状态下能够被清晰识别,便于人工除雪通行。
5.6.4 金属屋面防冰雪坠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冰雪坠落可能的金属屋面应在金属屋面下方设置缓冲区域,并应在出入口、人员通道上方设置防护挑檐、雨篷等安全措施。
2 有积雪可能的金属屋面宜设置挡雪装置。挡雪装置宜直接固定于金属屋面系统上。
3 挡雪装置宜从屋脊向檐口处分层设置。檐口处应设置至少一道挡雪装置。
4 甲类或乙类建筑金属屋面系统,垂直屋面排水方向不宜设置女儿墙。
▼ 展开条文说明5.6.4 本条对金属屋面防冰雪坠落设计提出了要求。 3 避免冰雪坠落产生的加速度造成的冲击性破坏。
5.7 防雷设计5.7 防雷设计
5.7.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雷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防雷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的规定,并应与建筑物形成整体防雷体系。
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根据部位确定相应的防雷电直击或侧击的措施。
3 防雷设施应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构造做法相协调,宜利用金属面板做接闪器,金属板之间应保持永久的电气贯通。当设置其他接闪器或引下线等防雷系统设施时,不应影响建筑围护系统整体性能。
▼ 展开条文说明5.7.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防雷设计首先应符合现行各类国家标准的规定,同时要与围护系统的技术特点相结合,满足系统构造的整体性要求,合理利用各类条件,妥善落实各项防雷技术措施,构建完整、可靠的防雷体系。金属围护系统在人员伸臂所能触及的范围内,应采取必要的防雷安全保障措施,防止人员直接接触危险电压,保护人身安全。
5.7.2 接闪器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金属板作为接闪器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2 屋脊、檐口、突出屋面部位及其他构件、设施等应进行一体化防雷设计,防雷设施应与整个金属屋面连接成一体。
▼ 展开条文说明5.7.2 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2010中建筑物防雷分类,除第一类建筑物外,建筑可利用金属屋面板作为接闪器,板间的连接应为持久的电气贯通,面板基板厚度应满足以下要求:钢板、不锈钢板、铜合金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5mm;铝合金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65mm;锌合金板的厚度不应小于0.7mm。
5.7.3 引下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利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金属构件做引下线时,应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进行可靠连接,连接点的数量应按分流系数计算校验。
2 金属外墙系统宜在每个楼层与建筑物防雷引下线可靠连接。
▼ 展开条文说明5.7.3 本条对引下线设计提出了要求。 2 为满足防雷设计要求,金属围护系统宜形成网状导体连接,并与建筑土建主体结构连接,构成整体防雷设计。
5.8 隔声及吸声设计5.8 隔声及吸声设计
5.8.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隔声及吸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选择隔声、吸声材料及构造。
2 隔声及吸声构造应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
3 隔声层与吸声层宜各自独立分层设置。
▼ 展开条文说明5.8.1 本条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隔声及吸声设计提出了要求。在我国现行相关设计标准中,针对民用、工业等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允许噪声级、空气声隔声等声学性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金属围护系统的隔声及吸声设计应首先从建筑功能出发,结合相关隔声、吸声性能标准,合理确定围护系统的相关构造与材料做法,并与系统自身的整体性能及做法协调统一。当建筑对声学性能有特定的功能要求时,还需对系统构造进行专项的声学计算、模拟及检测。金属围护系统由于材料质轻及自身构造特点,隔声性能较差。因此,在金属围护系统构造中,根据使用功能及相关规范的要求,采取相应隔声措施,提高隔声性能是必要的。大型建筑金属屋面系统往往覆盖整个空间,下部空间较大,是空间中面积最大的内表面。当功能需要时,采取合理的吸声措施,可有效控制空间的混响时间,提高室内声学环境。隔声与吸声虽同属声学设计范畴,但所依据的声学原理完全不同,相应的构造措施、材料要求等也各有不同,是两项相对独立的专项内容,在系统设计中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由于建筑功能需求、声学性能要求以及围护系统构造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需从建筑功能、设计标准等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声学性能、围护系统做法及材料性能等相关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技术、材料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时,应进行相关声学计算、模拟、检测。
5.8.2 金属屋面宜根据使用要求设置降雨噪声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5.8.2 本条对屋面防雨噪声构造及措施提出了要求。一般来说,围护系统质量越大,隔声性能越好,雨噪声越低。金属围护系统(尤其是金属屋面系统)雨噪声问题会影响室内的声环境,一旦出现,降噪难度较大,需在建筑设计时就引起足够重视,妥善解决。系统构造中的多层结构,可以增加声能衰减,是隔绝雨噪声的有效措施之一。当建筑室内空间对降雨噪声有一定要求时,可以通过设置高密度重质板材,如石膏板、高强加压水泥板等提高隔声性能。在构造方式上还需注意对板材缝隙进行必要填塞处理或采用双层错缝方式。
5.8.3 吸声构造及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吸声层应位于室内侧。
2 当吸声构造采用金属穿孔板时,穿孔率、孔径应根据声学要求及结构受力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5.8.3 本条对吸声构造及措施提出了要求。金属围护系统的吸声效果和构造方式关系密切,同样的吸声材料,当采用不同的构造做法时,其吸声效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在吸声材料与隔声层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空气间隔,可以有效提高围护系统的整体吸声性能(尤其是对于低频声)。在间隔层内不应设较大面积的不透声材料,间隔层应有一定厚度。对于有一定室内声学要求的建筑,所选用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吸声产品的吸声性能分级》GB/T 16731相关规定,一般不宜低于Ⅱ级,即0.80>NRC>0.60(NRC为降噪系数)。吸声材料的密度、厚度都对吸声效果具有较大影响。厚度过薄,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局部破损而影响吸声效果;密度太低或太高都对高频和低频声吸声不利。根据《吸声用玻璃棉制品》JCT 469-2005,当吸声玻璃棉厚度为50mm、密度在24kg/m3~64kg/m3时,其降噪系数NRC可达到0.80以上。多孔吸声材料表面覆盖不透声材料时(如保温用的锡箔层等),将会降低系统的吸声效果,因而当建筑内部空间有吸声要求时,应避免在吸声材料外面包覆不透声材料。当建筑功能要求金属屋面系统需具备一定的吸声性能时,承载吸声材料的底层板可采用穿孔做法。从吸声性能来讲,板穿孔率及孔径大小都需要有一定保障,孔径过小或穿孔率过小都会阻碍高频声吸声性能。由于底层板同时具有一定的结构承载功能,其穿孔孔径、穿孔率对结构性能会有所影响,因此,需要结合系统的结构受力及吸声性能要求综合确定相关指标。当室内声环境有较高要求,围护系统自身吸声构造做法难以完全满足声学性能要求时,需要根据声学计算要求,采取必要的声学性能加强措施,如增加吸声材料、墙面及顶面空间吸声体等。此时,同样需要妥善处理好相关加强措施与围护系统的衔接关系,统筹解决外观形式、结构及构造做法、防腐耐久、清洁维护等各项问题。隔离层材料一般采用无纺布等。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5.9 附加功能层设计5.9 附加功能层设计
5.9.1 附加功能层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附加功能层不得影响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结构安全。
2 附加功能层宜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一体化同步设计。
3 当建筑高度超过24m,不宜采用容器型绿化。
▼ 展开条文说明5.9.1 本条对附加功能层设计提出了要求。 3 建筑高度大于24m时,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中规定外墙的绝热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外墙及屋面采用容器型绿化,若存在管理不善,植物干枯,会给建筑造成极大安全隐患。
5.9.2 附加功能层构造及安全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附加功能层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或主体结构系统连接应安全可靠。
2 附加功能层应根据所受风荷载、地震作用等进行安全设计。
3 附加功能层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连接,应采取防热桥、防雨雪渗透的构造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5.9.2 本条对附加功能层构造及安全性能提出了要求。 3 附加功能层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连接固定时,有穿透金属围护系统表面板材等构件,需要统一考虑连接部位的防热桥、防雨雪渗透等构造措施。
5.9.3 附加功能层的设置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光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5.9.3 在金属围护系统外设置金属、玻璃及光电等设施的附加功能层时,应考虑光反射及发光等设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5.9.4 附加功能层应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进行一体化防雷设计。
5.10 维护设施设计5.10 维护设施设计
5.10.1 金属屋面应设置安全可靠的防坠落设施,防坠落设施应进行结构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5.10.1 金属屋面应进行定期维护及必要的维修,为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设置防坠落安全措施。防坠落设施应安全可靠,因此要与屋面系统或屋面次结构有可靠连接。
5.10.2 当金属屋面上设有需要定期检查维护的设施时,应在屋面上设置专门的检修人员安全走道。检修人员安全走道与屋面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 展开条文说明5.10.2 为避免人员直接在屋面板上频繁行走,造成屋面板变形而导致屋面系统性能的下降,应设置专门的行走通道。
5.10.3 金属屋面应设置上屋面检修口或上屋面检修设施。一级防水等级金属屋面应设置专用上屋面检修通道。
▼ 展开条文说明5.10.3 为便于工作人员进行金属屋面的日常维护并保证人员安全,应设置由室内或室外上屋面的专门通道,并考虑人员通行及携带清扫、维修机具的空间尺寸和通行的便利性。一级防水等级的金属屋面因检修及维护要求高,应设置专用上屋面检修通道。
5.11 细部构造5.11 细部构造
5.1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进行细部构造设计,并应满足使用功能、温差变形、施工环境条件和工艺的可操作性等要求。细部构造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屋面系统细部节点包括:屋面系统各构造层固定方式及搭接构造、屋脊、采光带(窗)、天(檐)沟、山墙、女儿墙、高低跨、水落口、溢流管(口)、集水箱、排烟(气)窗(帽)、孔洞、屋面检修走道及维护时所需的安全设施、出屋面设备管道洞口、防雷设施、防风设施、防坠落设施、挡雪设施及其他附加设施等的构造及详细做法。
2 外墙系统细部节点包括:外墙系统各构造层固定方式及搭接构造、阴角、阳角、勒脚、门窗、采光带、与屋面及底面系统交界处、检修爬梯、出墙面设备管道洞口、雨篷及室外吊顶、雨水管及其他附加设施等的构造及详细做法。
3 底面系统细部节点包括:底面系统各构造层固定方式及搭接构造、阴角、阳角、与外墙系统交界处、灯具安装、出底面设备管道及洞口、滴水等的构造及详细做法。
4 屋面、外墙、底面系统的变形缝。
5.11.2 防水卷材的细部构造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6的规定。
5.11.3 外露金属板的端头均应有相应封堵构件或封堵措施。
5.11.4 屋面金属板应伸入天(檐)沟内或伸出檐口外。出挑长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20mm。
5.11.5 屋面宜沿天(檐)沟或屋面檐口周边设置检修安全装置并连接牢固;宜预留安装清洁设施的条件。
5.11.6 天沟应设置结构支承结构构件,檐沟宜设置支承结构构件;天(檐)沟在变形缝处应进行构造设计;水落口(斗)与天(檐)沟焊接后应进行防腐处理。
5.11.7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泛水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泛水板宜采用与外层金属板相同材质材料制作。
2 泛水板与外层金属板及其他设施的连接应固定牢固、密封防水,并应采取措施适应屋面板、墙面板的伸缩变形。
3 当设置泛水板时,下部应有可靠支撑。
4 金属板屋面与突出屋面设施相交处,应采取屋面板断开、伸缩等构造措施。连接处构造应设置泛水板,泛水板应有向上折弯部分,泛水板立边高度不得小于250mm。
▼ 展开条文说明5.11.7 采用滑动式连接的屋面金属板,其沿板型长度方向与墙面间的泛水板应为滑动式连接,并宜符合构造要求。
5.11.8 泛水板、变形缝盖板与金属板的搭接宽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00mm。
5.11.9 天窗等设施宜高出屋面不小于250mm,应采取防止材料变形、防雨雪进入室内的措施,且宜设置防坠落措施。屋面天窗应进行挠度计算,并不应积水。
▼ 展开条文说明5.11.9 屋面平天窗下挠会引起弯曲积水的问题,分格框的构造要注意不因突起影响天窗排水。
5.11.10 檐口、檐沟外侧下端、门窗上沿口、女儿墙压顶内侧下端及外墙与底面交界处等部位均应进行滴水处理。
5.11.11 门窗洞口处应进行防水构造设计,洞口周边宜布置宽度不小于100mm柔性泛水,并应包覆绝热层,窗下口应设置金属披水板。
5.11.12 穿墙构件或安装在围护系统上广告、灯具等附加构件应另设固定支架,不应固定在泛水板或表面装饰板上。
5.11.1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变形缝位置应与主体结构的变形缝一致;应选择适宜的材料及构造,应满足变形、抗震、防水、防火、保温、装饰等使用要求。
5.11.14 外露自攻螺钉、拉铆钉等紧固件均应采用橡胶密封垫片或耐候密封胶密封。
5.11.15 固定支架宜选用与支承结构构件相同材质的金属材料。当选用的材质与支承结构构件不相容时,应采用绝缘垫片或其他防腐蚀措施。
5.11.16 有绝热层的金属围护系统,外层金属板或固定支架与支承结构构件之间应采取防止热桥的措施。
5.11.17 当金属屋面设置板肋夹具时,应根据不同使用要求及板型确定板肋夹具规格及数量,并应连接牢固,且不应影响屋面各项性能。
6结构设计6.1 一般规定6 结构设计
6.1 一般规定
6.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金属板、支承结构构件及连接应按围护结构进行设计,应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稳定性、耐久性和变形协调性能。围护系统的支承结构构件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
6.1.2 金属板、支承结构构件及连接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和《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 50429的规定。
6.1.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计入永久荷载、活荷载、风荷载作用效应;当温度作用不可忽略时,结构设计尚应计入温度效应的影响。
▼ 展开条文说明6.1.3 金属围护结构的地震作用值远小于风荷载,因此,在进行金属围护结构设计计算时一般可不考虑地震作用。但当其上覆盖有重载时,宜考虑地震作用。
6.1.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结构承载力应通过设计计算或试验确定。对风荷载较大地区的重要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结构承载力应进行抗风揭试验验证,宜采用动态检测方法。
▼ 展开条文说明6.1.4 在风荷载较大地区,重要的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金属围护系统时,应通过抗风揭试验验证的方法确定最终选用的金属围护系统性能。设计入员应根据建筑设计安全性等方面因素,确定抗风揭试验方案及最终试验数据的采用。抗风揭试验方法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美国仅有静态试验方法,有动态试验方法的有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两种试验方法国内均有采用。我国正在制定抗风揭试验标准,包括静态法和动态法。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构造层次普遍较为复杂,其受力性能(包括各构造层之间的连接)应进行详细的分析计算。对于金属面板通过扣合、锁边或其他无法通过计算确定连接承载力的方式与支架固定的围护系统,当其承受风吸力时,除需进行设计计算外,尚应通过试验确定系统的抗风承载力,也可参考与项目完全相同的围护系统的已有试验数据。强风地区的金属围护系统应进行静态和动态抗风揭试验。装饰板、光伏系统、广告牌等附属设施与金属围护系统的连接与固定应进行设计计算,必要时也可通过试验进行验证。
6.1.5 附设在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上的附加功能层及防坠落和挡雪装置等附属物,与金属围护结构的固定连接应进行设计计算。
▼ 展开条文说明6.1.5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屋面上安装光伏装置、挡雪和防坠落装置以及装饰面层等附属物的情况非常普遍,但因其连接不牢造成的事故也屡见不鲜。为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应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
6.2 荷载作用与效应6.2 荷载作用与效应
6.2.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结构承受的永久荷载、活荷载、雪荷载、积灰荷载、施工和检修荷载,其取值和组合效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屋面雪荷载应按积雪不均匀分布的最不利情况采用。
6.2.2 屋面雨水荷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规定的最大雨量扣除排水量后确定。排水系统结构设计应考虑排水系统出现故障时的最不利情况。
▼ 展开条文说明6.2.2 排水系统结构一般是指天沟、天沟支承结构构件和连接。
6.2.3 当屋面檩条仅有一个可变荷载且受荷水平投影面积超过60m2时,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取值不应小于0.3kN/m2。
6.2.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风荷载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垂直于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表面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ωk——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gz——高度z处的阵风系数;
μsl——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ω0——基本风压(kN/m2)。
2 对房屋高度不大于18m,且房屋高宽比小于1的门式刚架轻型钢结构房屋的风荷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的相关规定计算。
3 对重要且体型复杂的建筑,宜由风洞试验确定风荷载。
6.2.5 建筑金属围护结构的温度作用宜按极端气温进行计算,基本气温Tmax和Tmin取值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提高或降低。对暴露室外的构件(包括施工期间的构件),宜依据结构的朝向和表面吸热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按不利情况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6.2.5 对温度敏感的金属围护结构,应考虑结构表面的颜色深浅及朝向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对表面温度予以提高。当没有可靠资料时,可参考表6确定。
6.2.6 当进行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时,应按荷载基本组合计算。荷载的作用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取值。
6.2.7 当进行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构件的挠度验算时,应采用荷载的标准组合计算。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均应取1.0。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6.3 支承结构构件6.3 支承结构构件
6.3.1 支承结构的钢构件挠度不宜超过表6.3.1规定的容许值。支承结构的铝构件挠度与跨度之比不宜超过1/200。
▼ 展开条文说明6.3.1 表6.3.1给出了支承结构的钢檩条和墙梁变形不宜超过的容许值。对直立锁边金属屋面、一级防水等级的金属屋面以及坡度比较平缓的金属屋面的檩条,其容许变形宜从严控制。
6.3.2 墙梁可设计成简支或连续构件。当墙梁承受金属板板重时,应按双向弯曲计算。
6.3.3 实腹式檩条跨度不宜大于12m。当檩条跨度为4m~6m时,宜在跨中设置拉条或撑杆;当檩条跨度为6m~9m时,宜在跨间三分点处各设置一道拉条或撑杆;当檩条跨度为9m~12m时,宜在跨度四分点处各设置一道拉条或撑杆。在檐口和屋脊处均应设置由斜拉条和刚性撑杆组成的桁架结构体系;当构造能保证屋脊处拉条互相拉结平衡时,在屋脊处可不设斜拉条和刚性撑杆。
6.3.4 当墙梁跨度为4m~6m时,宜在跨中设置一道拉条。当墙梁跨度大于6m时,宜在跨间三分点处各设置一道拉条。在最上层墙梁处宜设置斜拉条将拉力传至承重柱或墙架柱。当墙板的竖向荷载有可靠途径直接传给地面或托梁时,可不设传递竖向荷载的拉条。
6.3.5 当计算檩条时,不应将隅撑作为檩条的支撑点。钢撑杆的长细比不应大于220。圆钢拉条直径不宜小于10mm。
6.4 金属板6.4 金属板
6.4.1 金属板的挠度与跨度之比不宜超过表6.4.1规定的容许值。
▼ 展开条文说明6.4.1 表6.4.1根据金属板的建筑位置和材质,分别给出限值。根据多年的工程使用情况并结合现行国家规范的规定,确定金属屋面板和墙板的挠度限值。6.4.2 屋面、墙面、底面边部和角部区域,应根据设计计算加密支承结构构件及连接。
6.4.3 当进行压型金属板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时,受压板件的局部屈曲应按有效截面计算。压型钢板的强度和刚度应采用有效宽度法计算,压型铝合金板的强度和刚度应采用有效厚度法计算。
6.4.4 当压型金属板的两纵边均与腹板相连且中间有加劲肋的翼缘计算有效截面时,加劲肋多于两个时,可按两个边部加劲肋计算。
6.4.5 压型金属板的强度和挠度,可取一个波距或整块压型板的有效截面,并应按受弯构件计算。
6.4.6 当压型金属板的一个波距上作用有集中荷载(F)时,折算线荷载(qre)可按下式计算,并应进行单个波距或整块压型金属板有效截面的弯曲计算:
式中:qre——折算线荷载(N/mm)
F——集中荷载(N);施工或检修荷载按1.0kN取值,当超过1.0kN时按实际情况选用;
b1——压型金属板波距(mm);
η——折算系数,由实验确定;当无实验依据时,取0.5。
6.4.7 压型金属板的受弯强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M——截面所承受的最大弯矩(N·mm);
Mu——截面的弯曲承载力设计值(N·mm);
We——有效截面模量(mm3);
f——材料的强度设计值(N/mm2)。
6.4.8 压型金属板腹板的剪应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对压型钢板
当h/t<100时:
当h/t≥100时:
2 对压型铝合金板
当h/t<875/√f0.2时:
当h/t≥875/√f0.2时:
式中:τ——腹板的平均剪应力(N/mm2);
τcr——腹板的剪切屈曲临界剪应力(N/mm2);
fv——材料的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f0.2——铝合金材料的名义屈服强度(N/mm2);
h/t——腹板的高厚比。
6.4.9 压型金属板固定支架处的腹板,其局部受压(折屈)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R——支座反力(N);
Rw——一个腹板的局部受压承载力设计值(N);
α——系数,中间固定支架取0.12,端部固定支架取0.06;
t——腹板厚度(mm);
f——压型金属板材料的抗压强度设计值(N/mm2);
E——压型金属板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
lc——固定支架处的支承长度(mm),10mm<lc<200mm,端部固定支架可取lc=10mm;
θ——腹板倾角(45°<0<90°)。
6.4.10 当压型金属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支座反力(R)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压型钢板:
对压型铝合金板:
6.4.11 当压型金属板同时承受弯矩(M)和剪力(V)作用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Vu——腹板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对压型钢板Vu按(htsinθ)τcr计算,τcr按本标准第6.4.8条第1款的规定计算;对压型铝合金板,Vu取(htsinθ)τcr和(htsinθ)fv中较小值,τcr按本标准第6.4.8条第2款的规定计算。
6.4.12 均布荷载作用下压型金属板跨中或悬臂端的挠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悬臂端:
2 单跨简支跨中:
3 多跨或跨度相差不超过15%的多跨连续压型金属板跨中:
式中:ω——跨中或悬臂端最大挠度(mm);
l——跨度或悬臂长度(mm);
qk——均布荷载标准值(N/m);
E——压型金属板材料的弹性模量(N/mm2);
Ie——压型金属板有效截面绕弯曲轴的惯性矩(mm4)。
6.5 连接6.5 连接
6.5.1 固定式连接的承载力应根据金属板温度变化、重力、雪荷载及上部附属物重力等荷载作用进行计算。
6.5.2 扣合型及咬合型屋面板与固定支架连接的承载力应根据试验确定,对重点部位应采取抗风加强措施。
6.5.3 金属板之间、金属板与支承结构构件及支承结构构件之间紧固螺栓、铆钉、自攻螺钉及射钉的连接节点承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5.4 螺栓连接的夹紧厚度或铆钉连接的铆合总厚度不宜超过螺栓直径或铆钉孔径的4.5倍。
6.5.5 金属板和固定支架连接的受压、受拉和受剪承载力应通过试验确定。
6.5.6 固定支架与支承结构构件的自攻螺钉连接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攻螺钉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取下列公式计算之较小值:
当只受静荷载作用时:
式中:Nft——一个连接件自攻螺钉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值(N);
t——紧挨钉头侧的板件厚度(mm),应满足0.5mm≤t≤1.5mm;
f——被连接板件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当受含有风荷载的组合荷载作用时:
自攻螺钉钻入基材连接的受拉承载力设计应值按下式计算:
式中:tc——钉杆的圆柱状螺纹部分钻入基材中的深度(mm),大于0.9mm;
d——自攻螺钉的直径(mm);
f——基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2 自攻螺钉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t1=t时:
且 Nfv≤2.4tdf (6.5.6-5)
当t1≥2.5t时: Nfv=2.4tdf (6.5.6-6)
当t<t1<2.5t时,Nfv由式(6.5.6-4)和(6.5.6-6)插值求得。
式中:Nfv——一个自攻螺钉连接件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值(N);
d——自攻螺钉直径(mm);
t——较薄板(钉头接触侧的板件)的厚度(mm);
t1——较厚板(在现场形成钉头一侧的板或钉尖侧的板)的厚度(mm);
f——被连接板材的抗拉强度设计值(N/mm2)。
3 自攻螺钉连接同时承受剪力和拉力作用的受剪和受拉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Nv,Nt——一个自攻螺钉连接件所承受的剪力和拉力(N)。
6.5.7 T形固定支架的强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R——支座反力(N);
σ——固定支架正应力(N/mm2);
Aen——固定支架的有效净截面面积(mm2);
tT——固定支架腹板最小厚度(mm);
Ls——T形固定支架长度(mm)。
6.5.8 T形固定支架的稳定性可简化为等截面柱模型(图6.5.8),简化模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R——支座反力(N);
φ——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根据构件的长细比、材料的强度标准f0.2值按本标准附录G取用;
A——毛截面面积(mm2);
t——T形固定支架等效厚度(mm);
t1——固定支架腹板最小厚度(mm);
t2——固定支架腹板最大厚度(mm)。
6.5.9 计算T形固定支架的稳定系数时,其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0——固定支架计算长度(mm);
μ——固定支架计算长度系数,取1.0或由试验确定;
H——T形固定支架高度(mm)。
6.6 构造要求6.6 构造要求
6.6.1 支承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之间应采用结构用紧固件连接,当采用螺栓连接时,每个受力连接部位的连接螺栓不应少于2个,且连接螺栓直径不宜小于10mm。
6.6.2 每个连接处的受力螺栓、铆钉或销钉不应少于2个。
7施工7.1 一般规定7 施工
7.1 一般规定
7.1.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施工前应进行深化设计,并应经施工图设计单位确认。
7.1.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施工所用的材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具有质量合格证明文件。
7.1.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及与其配套的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方案。
▼ 展开条文说明7.1.3 施工组织设计一般包括:编制依据、工程概况、资源配置、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布置、主要施工方案、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季节性施工措施、安全措施及应急预案,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编制内容进行取舍。专项施工方案是对施工组织设计中部分内容进行细化,用以指导施工,一般有安全专项方案、临时设施专项方案、加固专项方案、冬雨期专项方案等。
7.1.4 金属面夹芯板等应在工厂加工;压型金属板宜在工厂加工,当受运输条件限制时可在工地现场加工。
7.1.5 材料或构件在运输、贮存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不得变形、破损和污染。
▼ 展开条文说明7.1.5 工厂生产构件宜用捆或箱包装,包装应确保构件表面和边角不受损坏;对有防潮和防水要求的构件,应采取防潮防水措施。
7.1.6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施工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质量过程控制:
1 各工序应按施工工艺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实行工序检验。
2 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
3 隐蔽工程在封闭前应进行质量验收。
▼ 展开条文说明7.1.6 本条强调施工质量的控制,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每道工序均需控制,而不是最终验收。凡涉及安全和使用功能的相关产品,在进行复验时,其批量划分、抽样方法、质量标准的确定等都应按相关产品标准和本标准规定进行。 2 交接检验,是为了确认前道工序施工质量。 3 隐蔽工程检验,其在隐蔽之前,系统每一构造层完成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等有关方面人员共同验收确认。
7.1.7 绝热材料、吸声材料应干燥,受潮材料不得使用。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7.2 施工安全7.2 施工安全
7.2.1 金属围护系统施工前应按施工安全方案检查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施工人员应戴安全帽、穿防护鞋,高空作业应系安全带、穿防滑鞋。
2 屋(底)面周边和屋(底)面预留孔洞部位应设置水平安全网和安全护栏或其他防止坠落的防护措施。
3 当屋面坡度大于30%时,应有施工防滑措施。
4 安装墙板(底板)用的自制可调式操作平台、落地式操作平台(含脚手架平台)、悬挂式操作平台(含吊篮)、挂架、垂直运输、水平运输等措施均应经设计计算,并应满足施工荷载和安全要求,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外购各类操作平台应有进场合格证。
7.2.2 当遇雨天、雪天和5级及以上大风时,严禁施工。
▼ 展开条文说明7.2.2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7规定,雨天、雪天、5级风及以上条件下,难以保证金属面板的施工安全,因此规定在此条件下不得进行金属面板的安装。
7.2.3 运输至屋面就位的围护系统材料应当天完成连接固定,未就位的围护系统材料应采用非金属绳具与屋面系统绑扎固定。
7.2.4 防水卷材等易燃材料,在工地应集中放置,周边应设有警戒标志和消防措施。
7.3 深化设计7.3 深化设计
7.3.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深化设计应根据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应包括设计说明、计算书、设计图纸及其他技术文件。
7.3.2 深化设计图纸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支承结构构件尺寸、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2 板型、排板图及定位等排板设计;
3 构造连接及材料规格;
4 细部构造与连接;
5 天沟布置与构造;
6 排水系统构造与连接;
7 屋面板温度变形计算和设计;
8 结构变形缝构造和连接设计。
▼ 展开条文说明7.3.1、7.3.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深化设计应满足荷载设计要求,抗风揭设计要求,防水排水要求,防火避雷要求,保温隔热及隔声、吸声要求,热胀冷缩要求,选择合理的板型及连接方式。金属屋面宜设置防止坠落的安全设施及检修设施。对于重要且体型复杂的建筑,风荷载体型系数应根据风洞试验确定。自攻螺钉应根据檩条及结构件壁厚选择相应的规格,普通连接自攻螺钉适用于3mm~6mm壁厚的檩条及结构件,大于6mm壁厚的檩条及结构件,宜采用特殊定制螺钉或其他紧固连接方式。檩条的间距在檐口、屋脊和风荷载较大的区域应进行加密布置。构造层次设计应根据建筑等级、防水等级、使用功能和建筑造型的要求合理选择系统及材料,其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防水层宜铺设在硬质基层上,以保证防水层的施工质量。防水构造设计应确保防水要求和排水顺畅。金属屋面排水系统设计采用的雨水流量、暴雨强度、降雨历时、屋面汇水面积等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规定。金属屋面可根据屋面形状划分排水区域,排水路线应简捷畅通。金属面板的排板应根据建筑物所处的主导风向、排水方向和屋面造型的要求进行深化设计。弧形屋面的屋脊处应采用连续屋脊形式。复杂金属屋面的排板应根据屋面造型、板型的性能合理排布,防止金属屋面板不能贴合屋面造型,出现排板不能整体闭合,板与檩条结合不紧密等情况,影响屋面板的外观及使用功能。深化设计还应包括:防雷构造与连接;采光带、天窗构造与连接;上人孔、防坠落系统布置与连接;附属设施布置与连接;附加功能层与金属围护系统的连接及构造;设计要求的其他内容。金属面板连接应满足温度变形的要求。
7.4 加工制作7.4 加工制作
7.4.1 钢支承结构构件加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和《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的规定。
7.4.2 铝支承结构构件加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76和《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规程》JGJ/T 216的规定。
7.4.3 弧形支承结构构件宜冷弯曲加工,加工后的表面应光滑,不得有褶皱、凹凸、裂纹。
7.4.4 压型金属板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压型钢板、不锈钢板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4.4-1的规定。
2 压型铝合金板加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4.4-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7.4.4 1压型金属板的基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的规定。
7.4.5 金属面夹芯板加工应符合表7.4.5的规定。
7.4.6 金属板天沟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4.6的规定。
7.4.7 泛水板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4.7的规定。
7.4.8 压型金属板、金属面夹芯板、天(檐)沟板、泛水板加工成型后板面不得开裂,应无明显凹凸和褶皱,表面应清洁,应无涂镀层剥落和擦痕等缺陷。
7.5 运输与贮存7.5 运输与贮存
7.5.1 材料与构件的运输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材料应有防止涂镀层损伤的防护措施。
2 防水卷材应立放,叠放时高度不应超过2层,并应有防倾倒措施。
3 绝热材料、卷材及膜材应防止淋雨、暴晒,宜采用封闭方式进行运输。
4 金属卷板应有防水措施。
7.5.2 材料与构件的贮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种类、型号、安装顺序分区存放,并应有防雨水、防变形、防污染等保护措施。
2 绝热材料、卷材及膜材等存放应有防水、防火措施,贮存环境温度不应高于45℃。
3 涂料和密封材料应室内存放,并应有防火和通风措施。
7.6 支承结构构件与固定支架安装7.6 支承结构构件与固定支架安装
▼ 展开条文说明 本节支承结构构件安装不包括持力板,持力板安装见7.7节。
7.6.1 支承结构构件安装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的规定。
7.6.2 在进行支承结构构件安装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测量定位,支承结构构件安装的平面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7.6.3 当支承结构钢构件连接采用焊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的规定,焊接材料型号应与焊件材质相匹配;当采用螺栓连接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的规定,螺栓拧紧后,普通螺栓尾部外露部分不应少于2个螺距,高强螺栓尾部外露部分不应少于2个螺距。
7.6.4 支承结构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6.4的规定。
7.6.5 固定支架安装前,应在支承结构构件或固定基层上标出基准线和安装控制点。
7.6.6 固定支架应按表7.6.6的规定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压型金属板安装。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7.7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7.7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
7.7.1 持力板、金属内板应根据施工方案分区安装,应定位准确、固定牢固。
7.7.2 持力板、金属内板长度方向应固定在支承结构构件上,端部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mm,宽度方向宜搭接至少一个波,侧向连接应采取紧密可靠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7.7.2 持力板、金属内板长度方向应固定在支承结构构件上,长度方向不应在跨中搭接。当持力板采用组合楼板时,应符合组合楼板相关标准的规定。
7.7.3 当持力板、金属内板与支承结构构件连接,金属持力板波距不大于200mm时,端部连接螺钉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金属持力板波距大于200mm时,每波谷不宜少于两个螺钉;其余部位不宜大于350mm,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7.7.4 持力板、金属内板边部应设置支承结构构件并固定。
7.7.5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7.5的规定。
7.7.6 持力板未经计算校核,不应作为安装时的施工通道。当持力板作为施工通道时,应有保护措施。
7.8 隔汽层、透汽层、绝热层及吸声、隔声层安装7.8 隔汽层、透汽层、绝热层及吸声、隔声层安装
7.8.1 当隔汽层、透汽层铺设时,应有固定措施,铺设应平整、均匀。
7.8.2 隔汽层、透汽层宜沿主要顺坡方向搭接,搭接部位应采用搭接胶带或自粘结,纵横向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
7.8.3 当绝热层铺设时,铺设应平整,拼缝处应密实;当采用双层或多层铺设时,上下层应错缝铺设。当绝热材料用于墙面时,应采用专用钉固定。
▼ 展开条文说明7.8.3 绝热层厚度大于或等于100mm时宜分层错缝铺设。
7.8.4 岩棉板每块板沿长向中线应均匀布置不少于2个固定件;泡沫玻璃板应采用专用胶粘剂与基层粘结,条粘间距不应大于300mm,且每块板不应少于两条胶,与钢板的粘结强度不应小于100kPa。
7.8.5 绝热材料在收边部位应采用膜材包覆。
7.8.6 严禁在雨雪天进行绝热材料的安装。安装完成的绝热材料应有可靠的避免雨雪侵蚀防护措施。
7.8.7 泡沫玻璃板应采用专业工具裁切,裁切应平整,拼缝应严密。裁切后应及时清理边角料,工作面应清洁。
▼ 展开条文说明7.8.7 泡沫玻璃板铺贴前,应先根据屋面情况进行弹线和预排板。宜采用带贴面的泡沫玻璃保温板。铺贴泡沫玻璃板时,应轻拿轻放,并应避免重物撞击,防止掉角、破裂。当采用锚固件固定泡沫玻璃板时,锚固件拧进时应控制好,注意不要过拧,以钉帽刚好压紧保温板面即可。采用粘结法铺贴时,应采用配套专用胶粘剂铺贴泡沫玻璃板。铺贴时,应从一端向另一端横向铺贴,竖缝应逐行错缝,相邻两行间的错缝宽度一般为1/2板长,最小错缝尺寸为100mm。多层板应铺完一层后再依次铺贴上面各层,上下层之间也应错缝排列。铺贴完成面应注意保护,避免小推车等重载物碾压。
7.8.8 吸声棉铺设应平整,不得有扭曲、起皱、鼓包,不应被压实,拼缝应紧密,不得留空隙。吸声棉外应设置防尘、防纤维外溢隔离层。
7.8.9 当隔声层铺设时,拼缝应密实,不应有通缝。
7.9 防水层、防水垫层安装7.9 防水层、防水垫层安装
7.9.1 防水层、防水垫层施工前应试铺定位,防水卷材铺贴时应平整、顺直,不得扭曲、皱褶。
7.9.2 防水卷材搭接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6的相关规定。
7.9.3 透汽膜、反射隔热膜等材料宜沿主要顺坡方向搭接,搭接部位应采用搭接胶带或自粘结,纵横向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0mm。
7.9.4 防水卷材、防水垫层材料宜平行屋脊或垂直于压型金属板波峰铺贴,搭接方向应顺排水方向;短边搭接缝错位不应小于300mm。
7.9.5 收头部位宜采用压条固定,并应对收头处进行密封处理。
7.9.6 收头应在坚实无贯穿缝的基层上,并应采用胶粘剂、收头压条等进行收头处理,收头处应采用密封胶进行密封。
7.9.7 穿出屋面的设施及构件等应在卷材防水层、防水垫层施工前安装固定牢固。
7.9.8 穿出防水层或防水垫层的构件及设施应单独进行防水处理。
7.9.9 当防水卷材采用机械固定法固定时,固定件数量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件应在持力板的波峰上固定,并应垂直于压型金属板。在收边和开口部位,当固定件不能设在波峰上时,应增设收边加强钢板,螺钉应固定在加强钢板上。螺钉穿出持力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m。
7.9.10 当防水卷材搭接部位采用热风焊接时,搭接部位应进行试焊,焊缝不得虚焊、漏焊或过焊。
7.9.11 当防水卷材满粘固定时,应铺设粘结基板。粘结基板应采用有固定垫片的自攻螺钉固定,固定件穿出持力板的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m。
7.10 金属面板安装7.10 金属面板安装
7.10.1 金属面板安装前,应对支承结构构件进行验收,支承结构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应按本标准表7.6.4的要求进行。
7.10.2 金属面板吊装、搬运过程中应有防风、防变形等保护措施。
7.10.3 金属面板的铺设和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面板铺装顺序宜逆主导风向铺设;当在多维曲面上雨水可能翻越板肋横流时,板的横向搭接应顺流水方向。
2 金属面板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压型金属板的安装基准点进行校核;并应从安装基准线开始铺设,第一块板应保证垂直(横板水平)度,并应按规定的顺序和分区进行安装;安装第一块板时,应结合转角收边的安装,后续板块安装应与板横向搭接吻合,应边安装边调整偏差。
3 当墙(底)面板铺设时,应根据支承结构构件位置在面板上预标注固定钉位置。
4 当金属面板安装时,应边铺设边调整位置、边固定。对于细部节点部位,在铺设金属面板时,还应根据深化设计要求,敷设泛水板和防水密封材料等。
5 未完成连接固定的金属面板应有临时固定措施。
6 铺设面板时,应在面板上设置临时施工通道,板面不应受损伤。
7 应根据安装环境温差对金属面板长度进行修正。
▼ 展开条文说明7.10.3 本条对金属面板的铺设和固定提出了要求。 1 金属面板如顺主导风向安装,将影。向金属面板侧向搭接缝的防雨水渗漏效果,因此应逆主导风向铺设。 2 第一块板如果垂直(横板水平)度偏差大,将直接影响后续金属板安装质量。金属面板在设计时应设置安装基准线,施工时应从基准线开始铺设。金属面板的测量应与主体结构的测量相配合,并且金属面板的分区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误差累积。因此金属面板铺设前,应根据设计及现场施工条件进行分区。 5 金属面板重量较轻,放置在屋面上时容易滑动且容易被风吹掉。因此,安装金属面板时,最好是边吊运边安装,至少应做到把吊运至屋面上的金属面板当天安装完。凡是当天未安装完的金属面板,需采用绳具与结构绑扎固定。 6 铺设金属面板时,不应直接在金属面板上行走,并不应使施工人员聚集,以免施工荷载过大而使面板局部变形或破坏导致安全事故。施工过程中,应在金属面板上设置临时通道。 7 温差大的地区铺设长度较长的金属面板时,应根据施工时的温度工况,对金属面板的设计长度进行调整,解决金属面板因热胀冷缩对防水节点性能的影响。
7.10.4 采用紧固件固定的金属面板,搭接部位应设置在支承结沟构件上,并应可靠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表7.10.4的规定。
7.10.5 金属面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0.5的规定。
7.10.6 金属面板端部现场切割时应整齐、干净。
7.10.7 金属面板安装完成后,成品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保护屋面免受坠物冲击,不应在屋面上任意行走或堆放物件。
2 当在已安装好的金属面板上施工时,应在作业面、行走通道等部位铺设木板等临时保护措施。
3 当进行焊接作业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损坏金属面板。
4 安装完成的金属板应清洁,不应留有杂物。
▼ 展开条文说明7.10.7 本条对金属面板安装完成后,成品保护提出了要求。 4 金属面板安装过程中,经常会遗落一些施工废料,有些废料如拉铆钉的钉芯和钻孔的铁屑,施工人员行走时踩到这些铁质杂物,会伤害金属面板的漆膜;对铝合金面板会产生电化学腐蚀;屋面上遗落的密封胶等对面板会产生污染。因此,金属面板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清扫施工杂物,竣工后应进行一次完整的清扫。
7.11 金属面夹芯板安装7.11 金属面夹芯板安装
7.11.1 金属面夹芯板的堆码高度不宜超过1.5m,可采用垫木作为垫材,垫材上下应对齐,间距不宜超过2.0m,且两端不宜悬空。
7.11.2 金属面夹芯板与支承结构构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并应满足热胀冷缩的要求。
7.11.3 当金属面夹芯屋面板安装搭接时,屋面板长度方向的搭接点应设置在支承结构构件上。金属面板搭接应按本标准表7.10.4的要求进行。芯材应对接密实,对接缝应采取密封措施。
7.11.4 搭接部位应使用紧固件连接,间距不得大于300mm。所有搭接缝应密封,紧固件外露部位应采取防水措施。
7.11.5 当夹芯板墙上安装吊挂件时,应与主体结构相连。当夹芯板墙体穿孔安装吊挂件时,宜采用套管螺栓及垫圈。
7.11.6 当在夹芯板成品上钻孔、切割等作业时,应对夹芯板表面进行保护,遗留的金属屑、螺钉、泡沫等应随时清除。
7.11.7 夹芯板屋面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按表7.11.7执行。
7.11.8 夹芯板墙面工程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按表7.11.8执行。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7.12 细部构造7.12 细部构造
7.12.1 紧固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紧固件的材质、规格、间距、数量等应按深化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2 紧固件应采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
3 紧固件应与构件表面垂直。
7.12.2 金属板板肋夹具安装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确保安全。
7.12.3 节点部位各构造层应做好收边处理,并应满足防水、热工等设计要求。
7.12.4 天(檐)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断面尺寸、坡度、连接方式和伸缩缝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 雨水斗安装应与天(檐)沟连接牢固,并采用可靠密封措施。
3 天(檐)沟的涂装及防腐蚀处理应满足设计要求。
4 安装完毕的天沟,排水应顺畅,底部不应积水。
7.12.5 金属屋面檐口、屋脊、山墙部位的构造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金属屋面应在屋脊或檐口设置固定点。屋面板伸出非固定端长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屋脊和檐口部位应设置相应的挡水构造。
3 山墙部位当采用滑动连接系统时应设置可伸缩连接件,并应固定山墙部位的泛水板。
7.12.6 系统变形缝及构件穿出部位的构造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结构变形缝处各构件连接应安全、可靠,绝热层、防水层或防水垫层、透汽层和隔汽层等应连续铺设,并应适应结构变形。
2 构件穿出部位各构件连接应安全可靠,应有可靠防水措施,宜采用柔性材料处理,并应适应金属围护系统和穿出构件之间相对变形。
7.12.7 天窗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作业面铺设临时水平通道及安全防护措施。
2 天窗骨架焊接时应有防火措施。
3 在未安装天窗开闭装置之前,应将窗扇关闭,并固定牢固。
4 天窗与金属屋面之间应按设计要求预留伸缩空间,并应有可靠的防水、排水措施。泛水板之间或泛水板与屋面金属板之间应顺水搭接固定,并应采用防水密封材料密封。
7.12.8 外墙系统与门窗洞口交界处,应采用专用密封材料封堵。封堵宜采用柔性材料。
▼ 展开条文说明7.12.8 墙面门窗洞口处收边,内外应封堵且密封,保证节点部位防水、保温隔热和防结露等功能。门窗尚未安装完成时,应有临时固定措施,避免被风吹开后造成损坏。
7.12.9 墙面压型金属板开洞处,当洞口尺寸大于或等于150mm时,应在洞口周边设置支承结构构件,并应固定牢固。
▼ 展开条文说明7.12.9 洞口部位板面切割,影响其强度,因此洞口较大时,应在洞口周边设置支承结构构件并固定加强。洞口周边应设置泛水板收边并密封,墙面系统构造层在洞口处应根据建筑使用功能要求连续铺设并密封。
7.12.10 当采用密封胶封堵时,构件表面应清洁,密封胶的使用温度和湿度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7.12.11 金属屋面防雷引下线安装应固定牢固、连接可靠。
7.12.12 泛水板加工前应复测现场尺寸,安装前应先放线,固定应牢固可靠,密封材料敷设应完好。泛水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泛水板宜采用与金属外板同材质材料,其厚度不应小于金属外板厚度。
2 在保证功能条件下,泛水板宜采用较小断面尺寸。
3 泛水板应铺设整齐,连接牢固。泛水板搭接应顺水坡向搭接,外露泛水板搭接连接宜采用双排连接用紧固件固定并采用多道防水密封胶密封。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0mm,连接用紧固件间距不应大于80mm。
4 密封材料敷设应均匀完整,外观应良好。
▼ 展开条文说明7.12.12 当泛水板平面宽度大于300mm时,宜采用较厚金属板或采取加固措施。泛水板、包角板、屋脊盖板等安装是否完好,不仅影响金属面板的防水性能,而且影响金属面板的美观,因此应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安装前应先放线,保证泛水板、包角板、屋脊盖板等轮廓线和固定点均匀、整齐。
8质量验收8.1 一般规定8 质量验收
8.1 一般规定
8.1.1 当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文件和资料:
1 设计文件;
2 原材料产品质量证明、性能检测报告、进场验收记录、构配件出厂合格证;
3 金属屋面板抗风揭性能检测报告;
4 屋面以及变形缝、排烟(气)窗、天窗等节点部位的雨后或淋水试验记录;
5 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
6 其他必要的文件和记录。
▼ 展开条文说明8.1.1 本条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分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时提供的文件和资料提出了要求。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上使用的金属屋面板,应有一个基本级别的抗风揭性能等级。若建设项目上使用的该金属屋面板的材料及构造与测试报告相同或更强,则该报告可以通用于不同的项目。对于重要的公共建筑或设计师认为需要的情况,例如台风地区,设计师可以要求提交更高等级的金属屋面抗风揭测试报告并在项目上以与测试状态相同的材料及构造实施。通过这样区别对待,可以在建筑安全性与社会总成本之间取得平衡。4 金属屋面的防水性能至关重要,应做好各部位的防水工程验收工作,根据项目所处地域的气象条件制定具体的验收方法和指标。
8.1.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
2 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应经检查验收合格。
8.1.3 检验批、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记录应按本标准附录H的要求填写。
8.1.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分项工程的检验批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可按变形缝、施工段或屋面、墙面、底面等划分为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相同设计、材料、工艺和施工条件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应以1000m2的面积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0m2的应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2 同一单位工程的不连续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应单独划分检验批。
3 对异型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应根据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结构、工艺特点及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规模确定。
4 检验批的划分,不应影响隐蔽项目验收工作的开展,可在安装施工的不同阶段划分不同大小的检验批并根据质量验收情况动态调整。
▼ 展开条文说明8.1.4 本条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分项工程的检验批划分提出了要求。4 由于金属围护系统层次较为复杂,一般均存在隐蔽项目,而隐蔽项目的检验批划分与施工进度的关联度较大。安装施工前期,可制定较小面积为一个检验批,随着工程进展,经评估质量可控的,可在后续放大检验批面积。当后续验收中发现问题,经评估后也可维持或减小检验批面积。
8.2 原材料及成品进场验收8.2 原材料及成品进场验收
8.2.1 原材料及成品进场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现场所用的主要材料、零(部)件、成品件、标准件等产品应提供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
2 进场验收的检验批原则上应与各分项工程检验批一致;有特殊要求时,也可根据工程规模及进料实际情况划分检验批。
3 绝热材料应按国家现行防火规范规定提供防火测试报告。
8.2.2 压型金属板材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压型金属板及制造压型金属板所采用的原材料的材质、牌号、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
2 泛水板及制造泛水板所采用的原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中文标志及检验报告等。
Ⅱ 一般项目
3 压型金属板、泛水板板面平整、无变形、色泽均匀,涂层、镀层不应有可见的裂纹、起皮、剥落和擦痕等缺陷。检查数量和检验方法按现行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的规定执行。
4 压型金属板、泛水板的规格尺寸及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4.4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种规格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及尺量。
5 压型金属板、泛水板成品,表面应干净,不应有明显凹凸和褶皱。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3 支承结构构件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支承结构构件的材质、性能、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2 支承结构构件表面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性能检验报告。
Ⅱ 一般项目
3 支承结构构件表面应平整无变形、清洁无污染,色泽应均匀、无裂纹、损伤,端部应进行防腐处理。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4 绝热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绝热材料的品种、规格、密度、导热系数、燃烧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2 当绝热材料采用岩棉、泡沫玻璃时,其抗压强度或压缩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及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 19686和《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的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3 绝热材料的吸水率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现场。
Ⅱ 一般项目
4 绝热材料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松散绝热材料厚度允许偏差应符合原材料标准要求。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用钢针插入和尺量检查。
8.2.5 隔声材料、吸声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隔声材料、吸声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性能检验报告。
Ⅱ 一般项目
2 隔声块材表面应平整,无翘曲变形、裂纹和磕碰损伤。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6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材料及隔汽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材料和隔汽材料的品种、规格、耐热老化、抗撕裂和抗拉伸等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Ⅱ 一般项目
2 防水层、防水垫层、透汽层材料的厚度及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裂口、划伤、孔洞等缺陷。
检查数量:按相关标准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
3 隔汽材料外观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裂口、皱褶、划伤、孔洞等缺陷。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7 天(檐)沟板材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天(檐)沟板材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Ⅱ 一般项目
2 天(檐)沟板材表面应平整,无翘曲变形和明显划痕。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3 涂层应均匀、无明显划痕。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厂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用干漆膜测厚仪检查。
8.2.8 固定支架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固定支架的材质、规格、性能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
Ⅱ 一般项目
2 固定支架表面应平整光滑,表面无裂纹、损伤、锈蚀。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9 焊接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焊接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Ⅱ 一般项目
2 焊条应保持干燥,不应有药皮脱落、焊芯生锈等缺陷。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10 涂装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涂装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Ⅱ 一般项目
2 涂装材料的型号、名称、颜色及有效期应与其质量证明文件相符。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11 紧固件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紧固件的材质、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中文标志。
Ⅱ 一般项目
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紧固件表面应无损伤、锈蚀。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3%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2.12 密封材料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密封材料的材质、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2 密封材料有效期应符合厂商提供的使用期证明。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质量证明书。
Ⅱ 一般项目
3 密封材料外观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要求,包装应完好。
检查数量:按每批进场数量抽取10%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3 加工制作验收8.3 加工制作验收
8.3.1 压型金属板、金属面夹芯板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压型金属板成型后,其基板不应有裂纹,表面的涂、镀层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和擦痕等缺陷。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2 压型金属板加工尺寸及偏差应符合设计及排板的要求。压型金属板加下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4.4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3 金属面夹芯板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4.5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8.3.2 金属板天沟、泛水板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金属板天沟、泛水板压制成型后,不得有裂纹,无明显凹凸和褶皱。表面的涂、镀层不得有肉眼可见的裂纹、剥落和擦痕等缺陷。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用10倍放大镜检查。
Ⅱ 一般项目
2 金属板天沟分段拼接处,应采用焊接方式连接,焊缝质量应符合焊接标准要求,焊缝应连续、饱满,不得有漏焊或裂纹。不锈钢、铝合金天沟分段拼接处,应采用氩弧焊焊接工艺连接。
检查数量:按对接焊缝条数抽查10%,且不少于3条。
检验方法:用10倍放大镜检查、焊缝量规、观测检查。
3 金属板天沟分段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4.6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4 泛水板加工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4.7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计件数抽查5%,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8.3.3 支承结构构件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型材切割面不得因加工而变形,应无裂纹、毛刺和大于1mm的缺棱。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逐批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或用百分尺检查。
Ⅱ 一般项目
2 切割面应打磨平整。切割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3.3-1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切割面抽查10%,且不少于3个。
检验方法:观察、用钢尺检查。
3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应大于0.5m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 构件矫正后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3.3-2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种规格抽查10%,且不少于5个。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4 支承结构构件安装验收8.4 支承结构构件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4.1 支承结构构件与主结构间的连接螺栓应无漏装,现场焊缝应合格。
检查数量:按节点数抽查10%,且不少于10个。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及用量规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4.2 支承结构构件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表7.6.4的规定。
检查数量:抽查10%,且不少于10件。
检验方法:用拉线和钢尺检查。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8.5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验收8.5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5.1 持力板、金属内板紧固件固定数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标准第7.7.3条的规定,并应固定牢固、稳定。当无相关规定时,纵向在支承结构构件(檩条)部位、横向每波均应有固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及尺量。
8.5.2 持力板、金属内板应在支承结构构件上可靠搭接,搭接长度应符合本标准第7.7.2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搭接部位总长度抽查10%,且不少于10m。
检验方法:观察及用钢尺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5.3 与穿透持力板、金属内板的构件相接处开口应准确,应采用内泛水板封堵,外形应完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4 持力板、金属内板间接缝应严密、平整、顺直。板面应平整干净、无污迹及施工残留物、无明显的凹凸和皱褶。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5.5 持力板、金属内板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表7.7.5的规定。
检查数量:檐口与屋脊平行度:按长度抽查,且不少于10m。其他项目: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拉线、吊线和钢尺检查。
8.6 隔汽层、透汽层安装验收8.6 隔汽层、透汽层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6.1 隔汽层、透汽层铺设应连续,搭接缝应采用密封材料紧密连接,洞口边沿处应密封。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及尺量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6.2 隔汽层、透汽层材料纵横方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8.6.3 隔汽层、透汽层铺设后应表面平整、严密,不得扭曲、皱褶,外观应良好,表面应清洁无污染。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 绝热层及吸声、隔声层安装验收8.7 绝热层及吸声、隔声层安装验收
8.7.1 绝热层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绝热层材料吸水率应符合设计和本标准第4.5节的要求。严禁使用雨雪淋湿的绝热材料。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 绝热材料的铺设应连续,相邻材料之间的接缝应拼接严密,外观应良好。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3 承托绝热材料的钢丝网外观应良好、平直,与檩条的固定应牢固可靠。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 钢丝网铺设挠度允许偏差应小于30mm。
检查数量:跨中每20m长度应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拉线尺量检查。
5 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采用细钢丝进行绑扎。
检查数量:搭接部位每20m长度应抽查l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及尺量检查。
6 绝热材料在边角及节点部位铺设应完好整齐、填充密实。
检查数量:边角部位全数检查,其他部位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7.2 吸声、隔声层的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
Ⅰ 主控项目
1 吸声材料铺设应平整、无扭曲、起皱和鼓包,接缝应紧密无缝隙,外观应良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2 隔声材料铺设时,拼缝应密实,不应有通缝。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3 吸声层隔离材料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00mm,横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80mm。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3%,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
4 隔声材料铺设应无通缝,与构件交界处开口应准确、接缝严密。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3%,且不少于10m2;开口数10%,且不少于10个。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8 粘结基板安装验收8.8 粘结基板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8.1 粘结基板相邻板材之间的接缝拼接应严密,边角处铺设应无遗漏。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8.2 粘结基板与持力板间应按设计连接,紧固件应均匀布置。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9 防水(垫)层安装验收8.9 防水(垫)层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9.1 防水层和防水垫层的铺设应平整、顺直、严密、无鼓包,不得扭曲。
检查数量:按面积抽查10%,且不少于10m2。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9.2 防水层和防水垫层应按顺流水方向搭接,长短边搭接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6的相关要求。
检查数量:搭接部位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及尺量检查。
▼ 展开条文说明8.9.2 当采用单层卷材作为防水层材料时,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单层防水卷材屋面技术规程》JGJ/T 316中对卷材搭接宽度的要求进行验收。
8.9.3 防水层搭接部位应连接严密,不得有缝隙。
检查数量:搭接部位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9.4 节点部位防水层和防水垫层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不规则部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及尺量检查。
8.9.5 防水层和防水垫层在与天窗、女儿墙、天沟等交界的转角部位均应做成圆弧,圆弧半径应大于20mm。
检查数量:转角部位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8.9.6 女儿墙、山墙、天窗等部位,防水层和防水垫层的泛水卷边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应小于250mm。
检查数量:按节点部位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8.10 固定支架安装验收8.10 固定支架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10.1 固定支架数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紧固件固定应牢固可靠。
检查数量:按固定支架数抽查5%,且不少于20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10.2 固定支架安装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6.6条的要求。
检查数量:按固定支架数抽查5%,且不少于20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拉线、尺量。
8.11 金属面板、金属面夹芯板安装验收8.11 金属面板、金属面夹芯板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11.1 金属面板、金属面夹芯板铺设完成后应无起拱、褶皱等变形现象,完成面表皮效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2 金属面板侧向搭接连接应严密、连续平整,不得出现扭曲和裂口等现象。
检查数量:侧向搭接部位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3 金属面板、金属面夹芯板端与天沟板连接处,应有可靠的密封措施,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连接部位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尺量检查。
8.11.4 泛水板连接节点应符合设计要求,固定应牢固可靠,密封材料敷设应完好。
检查数量:连接节点按长度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5 屋脊波谷处应安装堵头,且板波谷端头宜向上弯折;檐口处屋面板波谷端头宜向下弯折。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6 固定支架数量、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紧固件应固定牢固、可靠。
检查数量:按固定支架数抽查10%,且不少于10个。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Ⅱ 一般项目
8.11.7 当金属面板在长度方向搭接时,上下搭接方向应按顺水流方向,搭接长度应符合本标准第7.10.4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搭接部位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及尺量检查。
▼ 展开条文说明8.11.7 屋面板搭接时,考虑到施工安全和防水效果,搭接点应位于檩条等结构件附近,不得位于两相邻檩条跨中。
8.11.8 金属面板的焊接连接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裂纹、气孔等缺陷。
检查数量:焊接部位每10m长度抽查l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8.11.9 泛水板应平直、洁净,接口应严密。
检查数量:按收边部位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观察及手扳检查。
8.11.10 安装后的金属面板、金属面夹芯板表面应平整、洁净,外观色泽应均匀一致,不得有污染和破损。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8.11.10的规定。
8.11.11 金属面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10.5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拉线、吊线和钢尺检查。
8.11.12 金属面夹芯板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本标准第7.11.7条和第7.11.8条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2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尺量、拉线、水准仪或经纬仪测量。
8.12 细部构造安装验收8.12 细部构造安装验收
Ⅰ 主控项目
8.12.1 变形缝、屋脊、檐口、山墙、穿屋(墙、底)面构件、天窗、门窗及洞口周边、勒脚、墙体转角等部位的连接、预留伸缩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尺量。
8.12.2 连接节点部位、屋(墙、底)面搭接部位应密封完整、连续,防水可靠。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和雨后或淋水检验。
8.12.3 天(檐)沟断面尺寸及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防水性能应合格。
检查数量: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用水平仪(水平尺)、拉线和尺量检查并闭水检验(不少于24h)。
8.12.4 变形缝、屋脊、檐口、山墙、穿屋(墙、底)面构件、天窗、门窗及洞口周边、勒脚、墙体转角等部位节点构造及泛水连接应可靠。
检查数量: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与天窗交界等部位节点构造及泛水连接部位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拉尺检查泛水尺寸,观察检查和雨后或淋水检验。
Ⅱ 一般项目
8.12.5 泛水板安装的直线度应与屋(墙、底)面板安装允许偏差一致。
检查数量:每10m长度抽查1处,且不少于3处。
检验方法:用拉线和钢尺检查。
8.12.6 变形缝、屋脊、檐口、山墙、穿屋(墙、底)面构件、天窗、门窗及洞口周边、勒脚、墙体转角等部位表面应清洁干净,不应有施工残留物和污物。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9维护与维修9.1 一般规定9 维护与维修
9.1 一般规定
9.1.1 当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使用维护说明书。使用维护说明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主要性能参数及设计使用年限;
2 使用注意事项;
3 环境条件变化对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的影响;
4 日常与定期的检查、维护要求;
5 特殊情况检查维修要求;
6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主要特点及易损零部件更换方法;
7 备品、备件清单及主要易损件的名称、规格。
▼ 展开条文说明9.1.1 金属围护系统受光照、雨雪、风沙、大气环境腐蚀等因素影响,会发生渗漏、老化、锈蚀甚至风揭破坏等,如不及时进行维护维修会影响到围护系统的正常使用,甚至减少使用寿命。根据金属围护系统多年使用情况,使用单位不太注重定期维护维修,施工单位应提供使用维护说明书,给使用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对金属围护系统定期进行维护维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使用。
9.1.2 在交付使用前,宜按使用维护说明书相关内容对使用方进行培训,且培训事项宜在施工合同中约定。
▼ 展开条文说明9.1.2 为保证金属围护系统维护维修活动正确、有效进行,在交付使用前需对使用方进行相关培训。提供培训的可为系统供应商或第三方机构。
9.1.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交付使用后,使用方宜根据使用维护说明书的相关要求对该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定期进行维护、维修。
▼ 展开条文说明9.1.3 金属围护系统在正常使用时,使用方需根据维护使用说明书及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制定维护维修计划与制度,保证其安全性与功能性要求。主要包括:日常维护与保养,定期检查和维修,地震、火灾等灾害后的全面评估鉴定与维修。
9.1.4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维护检查及维修应在气候状况良好时进行,外表面的检查、清洗、维护和维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JGJ 168的规定。高空作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的规定。紧急情况下的维修应具有安全保障措施。
9.2 检查与维修9.2 检查与维修
9.2.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交付使用后宜进行定期或季节性检查、维护、清理,并应进行相关记录。检查宜按表9.2.1的规定进行。
9.2.2 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置,并应对处置情况进行记录。
9.2.3 应根据建筑金属围护系统表面的积灰污染程度,确定其清洗次数,宜每年进行1次,对雨水不能冲淋的部位宜每6个月一次。
9.2.4 当清洗压型金属板表面时,应根据使用维护说明书要求进行清洁,清洁后应采用水清洗;对装饰层和光伏层的清洗宜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清洗。
9.2.5 维修用材料宜与原系统材料保持一致或具有同等性能。
9.2.6 当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时,应进行评估、鉴定,并应依据鉴定结果采取维修措施。
▼ 展开条文说明9.2.6 金属围护系统在环境腐蚀、积雪、强风等影响下,使用一定年限后会发生锈蚀、表皮脱落、螺钉破坏、压型金属板变形、附加功能层连接松动变形、外观或性能受损等问题,或遭遇地震、火灾等灾害后,为保证正常使用及正确进行维修,需要进行鉴定评估,制定具体维修方案并及时进行维修,以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9.2.7 对超出设计使用年限的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应进行评估及鉴定。
▼ 展开条文说明9.2.7 任何系统均有其设计使用年限,对超出设计使用年限的金属围护系统应进行鉴定评估,判断是否可继续使用以及可继续使用的年限,并制定具体维护维修和加固方案,以保障使用安全。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附录A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使用环境耐腐蚀性等级、常用金属板镀层、表面涂层耐久性附录A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使用环境耐腐蚀性等级、常用金属板镀层、表面涂层耐久性
A.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使用环境耐腐蚀性等级应按表A.0.1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A.0.1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B.0.1相关内容制定。
A.0.2 钢板基板在不同腐蚀性环境中推荐使用的公称镀层重量应按表A.0.2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A.0.2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12754-2006第7.2.3条表4及《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2008附录B.1相关内容。
A.0.3 不同腐蚀性等级金属镀锌层耐腐蚀性及腐蚀速率可按表A.0.3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A.0.3 本条引自《Protection against corrosion of iron and steel in structures-Zinc and aluminium coatings-Guidelines》ISO 14713,该指南给出了一些典型环境下金属镀锌层的耐久性年限。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金属锌表面通常以一定速率腐蚀,钢铁表面一般会比锌表面腐蚀严重10倍~40倍,通常在高氯化物环境下腐蚀速率较高。铝合金涂层腐蚀一般与时间不呈线性关系,平板的腐蚀在《Corrosion of metals and alloys-Corrosivity of atmospheres-Classification,determination and estimation》ISO 9223:2012中有效相关的叙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气环境条件有所改善,环境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的污染,在过去30年间全球都有所减少,这意味着目前各类环境条件下的腐蚀速率都应比历史数据小很多,甚至在将来如果污染继续减少,则腐蚀速率将会更低。
A.0.4 热镀锌钢板表面有机涂层相对使用寿命可按表A.0.4确定。
A.0.5 铝合金板表面有机涂层相对使用寿命可按表A.0.5确定。
▼ 展开条文说明A.0.4、A.0.5 金属板涂层寿命指涂层金属板从开始使用到需要重新涂漆维护的期限,其表征为一定面积的涂层起层、脱斑等,将会影响压型金属板外观,但这一寿命不影响压型金属板的正常使用。我国目前对于压型铝合金板、压型钢板涂层的耐久性指标缺乏有效数据,表A.0.4、表A.0.5参考相关规范给出。
附录B常用钢材、铝合金、不锈钢、铜、锌合金板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附录B 常用钢材、铝合金、不锈钢、铜、锌合金板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
B.0.1 热镀锌、镀铝锌钢板基板的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表B.0.1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1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1相关内容制定。
B.0.2 热镀锌、镀铝锌钢板基板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B.0.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2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2相关内容制定。
B.0.3 常用铝合金板化学成分应符合表B.0.3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3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3及《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 3190-2018的有关规定,添加了5754牌号铝合金化学成分表。
B.0.4 常用铝合金板力学性能应符合表B.0.4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4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4及《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3880.2-2012的有关规定,添加了5052和5754牌号。铝合金对应牌号及合金状态的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断后伸长率均不得小于表中所列数值。
B.0.5 常用不锈钢板化学成分应符合表B.0.5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5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5及《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3280-2015的有关规定,添加了奥氏体型钢022Cr19Ni10、022Cr17Ni12Mo2、铁素体型钢022Cr23Ni5Mo3N、奥氏体·铁素体型钢019Cr23Mo2Ti的化学成分表。
B.0.6 常用不锈钢板力学性能应符合表B.0.6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6 本表牌号参考美国ANSI、ASTM及日本JIS G4303、JIS G4311、JIS G4305等标准。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2013附录A.0.5及《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3280-2015的有关规定,添加了奥氏体型钢022Cr19Ni10、022Cr17Ni12Mo2、铁素体型钢022Cr23Ni5Mo3N、奥氏体·铁素体型钢019Cr23Mo2Ti的力学性能表。
B.0.7 常用锌合金板化学成分应符合表B.0.7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7 目前行业常用的锌合金板,由于国内没有相关规范依据,因此锌合金板化学成分参考现行欧洲标准《锌和锌合金 建筑用轧制平板材规范》EN 988第4.2条表1的相关数据要求进行编写。
B.0.8 常用锌合金板力学性能应符合表B.0.8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8 目前行业常用的锌合金板,由于国内没有相关规范依据,因此锌合金板力学性能参考现行欧洲标准《锌和锌合金 建筑用轧制平板材规范》EN 988第4.3条表2的相关数据要求进行编写。
B.0.9 常用铜合金板化学成分应符合表B.0.9的规定。
B.0.10 常用钢合金板力学性能应符合表B.0.10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B.0.10 本条参考现行欧洲标准EN1652及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2017相关内容制定。
附录C常用金属板表面处理附录C 常用金属板表面处理
C.0.1 金属板表面有机涂层结构及厚度可按表C.0.1执行。
C.0.2 压型不锈钢板采用氧化着色处理表面时,不同厚度膜的可见光干涉行为可以获得不同的色彩。氧化膜的厚度与色泽的关系如表C.0.2所示。
附录D透汽膜性能指标附录D 透汽膜性能指标
D.0.1 透汽膜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表D.0.1的规定。
D.0.2 反射隔热膜(隔热型透汽层)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应符合表D.0.2的规定。
附录E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绝热材料性能要求附录E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绝热材料性能要求
E.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玻璃棉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应符合表E.0.1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E.0.1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建筑绝热用玻璃棉制品》GB/T 17795-2008及《绝热用玻璃棉及其制品》GB/T 13350-2017相关内容制定。
E.0.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岩棉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应符合表E.0.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E.0.2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 19686-2015相关内容制定。
E.0.3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泡沫玻璃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要求应符合表E.0.3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E.0.3 本条参考行业标准《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2014中Ⅰ型材料的相关性能指标制定。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附录F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支承用钢铁构件热浸镀锌膜厚度附录F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支承用钢铁构件热浸镀锌膜厚度
F.0.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钢铁构件未经离心处理热浸镀锌膜的最小厚度应符合表F.0.1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F.0.1 表F.0.1为一般要求,具体产品标准可包含不同的厚度等级及分类在内的各种要求,在和本标准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更厚的镀层要求和其他要求。
F.0.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用钢铁构件经离心处理热浸镀锌膜的最小厚度应符合表F.0.2的规定。
▼ 展开条文说明F.0.2 本条参考国家标准《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3912-2002相关内容。
附录G轴心受压铝合金构件的稳定系数附录G 轴心受压铝合金构件的稳定系数
G.0.1 弱硬化合金构件的稳定系数应符合表G.0.1的规定。
G.0.2 强硬化合金构件的稳定系数应符合表G.0.2的规定。
附录H质量验收记录附录H 质量验收记录
H.0.1 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应由施工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等进行验收,并应符合表H.0.1-1~表H.0.1-3的规定。
H.0.2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的防水质量,应按本标准规定进行防水检验,由监理工程师(或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等进行验收,并应符合表H.0.2的规定。
H.0.3 分项工程的质量应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等进行验收,并应符合表H.0.3的规定。
本标准用词说明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2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4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
5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0018
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
7 《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
8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9 《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
10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11 《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 50429
12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576
13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
14 《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
15 《压型金属板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 50896
16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 51022
17 《碳素结构钢》GB/T 700
18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
19 《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
20 《紧固件机械性能》GB/T 3098
21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 3190
22 《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3880
23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GB 5237.1
24 《彩色涂层钢板及钢带》GB/T 12754
25 《建筑用压型钢板》GB/T 12755
26 《聚氯乙烯(PVC)防水卷材》GB 12952
27 《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3912
28 《硅铜和改性硅酮建筑密封胶》GB/T 14683
29 《建筑用绝热材料 性能选定指南》GB/T 17369
30 《建筑绝热用玻璃棉制品》GB/T 17795
31 《高分子防水材料 第1部分:片材》GB/T 18173.1
32 《建筑用岩棉绝热制品》GB/T 19686
33 《不锈钢和耐热钢 牌号及化学成分》GB/T 20878
34 《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23441
35 《建筑用金属面绝热夹芯板》GB/T 23932
36 《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GB 27789
37 《建筑屋面和幕墙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GB/T 34200
38 《建筑用不锈钢压型板》GB/T 36145
3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 80
40 《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JCJ 168
41 《铝合金结构工程施工规程》JGJ/T 216
42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6
43 《冷轧高强度建筑结构用薄钢板》JG/T 378
44 《纤维水泥平板 第1部分: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 412.1
45 《聚氨酯建筑密封胶》JC/T 482
46 《纤维增强硅酸钙板 第1部分:无石棉硅酸钙板》JC/T 564.1
47 《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C/T 647
48 《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JC 936
49 《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JC/T 942
50 《坡屋面用防水材料 自粘聚合物沥青防水垫层》JC/T 1068
51 《隔热防水垫层》JC/T 2290
52 《透汽防水垫层》JC/T 2291
53 《铝及铝合金彩色涂层板、带材》YS/T 431
《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JGJ/T 473-2019